• 38阅读
  • 0回复

如何继承和发展吕剧音乐 山东文艺工作者展开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07
第5版()
专栏:

  如何继承和发展吕剧音乐
  山东文艺工作者展开讨论
本报讯 据大众日报消息:最近,山东省文化局在济南召开了吕剧音乐座谈会,探讨如何继承、发展和改革吕剧音乐问题。
座谈会上,大家本着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精神,边说边唱地对吕剧音乐的继承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说,几年来,吕剧音乐的发展、创造多于挖掘、继承,以致有些音乐唱腔“没有吕剧味儿”,这与一些同志认为吕剧家底薄、没有什么传统,或在发展、创造中急于求成有关。据著名山东琴书(南路)老艺人李若亮介绍,琴书曲牌相当丰富,不下几十个,其中大多数优美的曲牌还没有被吕剧应用,这是值得十分重视的。因此,座谈会上有的同志建议,既然吕剧是由山东琴书(主要是北路琴书)演变发展而来,就应该很好地去挖掘继承琴书中丰富多彩的曲牌唱腔;不了解或不熟悉传统,怎么能正确地发展、革新和吸收呢?也有的说,在吕剧音乐设计和演唱的调式上,如果离开了吕剧的基调,群众却不爱听,因为它失去了吕剧的独特风格和韵味。但也有的同志指出,解放后的吕剧,由于是以崭新的姿态与观众见面的,有些曲牌、唱腔虽不是传统的,但却已为观众接受和承认,因此在继承传统中,也要考虑到观众的习惯,否则,即便是地道的传统货(如“上合调”“下合调”、“银纽丝”等),观众也会说“这不是吕剧”。
究竟怎样对待“继承、发展、吸收”三者关系呢?大多数同志认为,几年来吕剧音乐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发展方面,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的。离开传统盲目的改革和发展,以及为继承而继承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必须防止和反对。
此外,座谈会对吕剧的念白统一、行当、戏路、剧目、培养新演员和剧本文学语言问题也作了讨论。(附图片)
  内蒙古艺术学校音乐科器乐班蒙古族学生沙仁同嘎拉(左)和汉族学生王淑媛(右)、何跃东在字习演奏蒙古古筝 王新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