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民先队成立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09
第6版()
专栏:

  民先队成立以后
  李昌
民先队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强调发动全民族抗战和掌握军事技术。民先队的主力处在华北国防前线,他们深深知道,只拿笔杆子,不拿枪杆子,是不能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民族独立解放的。“三·三一”以后,民先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方式,如组织读书会、歌咏队、办清寒食堂、扩大民众学校等,而最主要的是抓紧了游击战术训练和政治学习。
最早的游击战术训练,还是秘密进行的。有一次,党组织找到一位打游击有经验的同志,由黄华同志借到燕京大学一位教授家的客厅,开了一天训练班。我当时作了笔记,刊载在民先队报上,供大家学习。但光讲不练,有些抽象;秘密传授,人也太少。到4月28日,就由西郊区队的清华、燕京两个大队开始在西山举行行军和游击战演习,方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这是一个新的创造。
5月17日,城里三个区队联合举行军事演习。那天正值大雨,在郊外演习、开会一直搞了六个钟头,大家情绪反而更加高涨。这种行军演习,以后常常举行,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除了军事项目外,还有文娱表演、工作研究和时事问题讨论等。当时救亡歌曲和街头剧教育作用很大,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荣千祥(高棠)同志的国难大戏,大家尤其爱听。那时参加演习的还有队外的同学,每演习一次,就发展一批民先队员。到了暑假,民先总队部积极筹备夏令营,7月10日开始在西山老虎洞办第一期,一百六十多人参加,搞了七天,很成功。接着办第二期,参加的更多了,有二百二十多人。夏令营虽然由于军警、汉奸的造谣陷害,终于被迫停止,但事隔二十多年,很多参加过的同志对当年老虎洞的活动,还不胜神往!有一段文字,这样记录当时的情景:“雨过天晴了,雄伟的西山,幽静的老虎洞,潺潺的流水,血红的野花,都在欢迎着集体生活的运动。于是山顶上是人们,山谷里是歌声,白天里是行军、演习野战,黑夜里是对各种问题的论战。在这种生活中个人主义毁灭了,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亲爱,而且共同学习。……但最令人不忘的还是一个天黑如漆的夜袭,当在荆棘窝里匍匐前进时,忽然发现了敌人。想到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强盗,就要对准开枪了(拍手代替),心虽然强烈的跳动着,还是警惕自己,不要太过于兴奋。”
为了加强军事训练,民先总队部设有武装部,由杨雨民同志负责。秋后,北平市委又特地介绍了袁也烈和朱明同志当军事教官。军事演习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钓鱼台和西山是经常演习的地方。最初几次,军警还出动干涉,但是队伍化整为零,分进合击,军警根本控制不住;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不大管了。这种游击战术的训练,不仅对当时的游行示威很起作用,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大批民先队员抗战后参加了敌后游击战争。
组织政治学习是民先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实际斗争的开展,遇到的问题日益增多和日趋复杂,队员对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各种问题的讨论,兴趣也愈浓厚。当时民先总队部推荐了一些书目,如《大众哲学》、《新哲学大纲》、《新经济学大纲》、《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中国大革命史》、《国家与革命》、《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幼稚病》、《季米特洛夫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萍踪寄语》、《母亲》(高尔基著)、《铁流》、《毁灭》等。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党内负责同志写的文章是不合法的,只内部流传不公开;有些学校的民先队办有流通图书馆,队员们可以借阅到。学习的方法是个人阅读,集体讨论。收效最大的,是推动大家结合实际工作读了一些书。
为了指导工作和推动队员的学习,总队部还办有不定期的机关报。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完全靠募捐维持;由于没有固定的印刷地方,就印一期,算一期;因而机关报的出版,时断时续。为了避免国民党政府的检查没收,先后用过《民族解放》、《解放之路》、《一周间》、《我们的队伍》、《我们的生活》等名称。编辑也由很多人轮流,如顾德欢、杨述等同志,都编过队报。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在繁重的组织工作中,还能用更大一些力量,从事思想理论工作,可能在推动广大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相结合方面收到更大的效果。
“三·三一”到“一二·一二”这段时间内,由于贯彻执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由于开展群众化的以游击战术训练为中心的多样性的活动,民先队也就一天天壮大起来。刚成立时队员不过三百人左右,经过“三·三一”的挫折,到5月底达到六百多人,6月就发展到一千三百多人。在民先队的发展中,如何正确对待其他的救亡青年组织,清华民先大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一二·九”、“一二·一六”之后,清华有十几位同学本着爱国热情,组织了一个自行车队,一方面从北平到南京沿途宣传,一方面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到浦口以后,他们被押解回来了。接着,就以自行车队为基础,在清华组织了一个救亡团。这样,一个时期内,清华的民先队、救亡团和国民党学生组织的护校团,几乎是鼎足而立。我们认为,救亡团的主要领导人陈元(清华救国会的负责人之一)虽然动摇于左右两派之间,站在中间派的立场,但是救亡团的团员,特别是自行车队的队员,联系广大中间同学,爱国热情很高,在实际斗争中政治上进步很快,必须主动积极地团结和影响他们。因此,我们对救亡团采取诚恳合作的方针,而对团员则团结争取,对他们如对民先队员一样看待。这样,到“一二·一二”前夕,救亡团从团员到领导,基本上都加入到民先队里来了。他们中大多数人,如沈海清、郭见恩、刘毓珩、高宝琦等同志,后来都先后参加了党。这也就是说,通过团结救亡团团员,我们也把广大中间同学团结在民先队周围,右派更加孤立了。
 〔本文是《“一二·九”回忆录》中《回忆民先 队》里的一段,题目是编者所加。这本书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