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新疆的乐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0
第4版()
专栏:手工艺的花朵

  新疆的乐器
丁彬萱
最近我访问了乌鲁木齐市依提帕克(维语:团结的意思)乐器厂。在那乐器陈列室的白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有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的古老的拨弹乐器“弹波尔”。它从共鸣箱(发音的音壳)到琴颈顶端,只有四尺多长。像一个安上长柄的葫芦水瓢,琴颈上二十多个音节间隙,镶着各种图案的骨花,显得十分别致。这种乐器有五根同样粗细的钢弦,用拨子弹弦发音,音质清脆,音域宽广。一种叫“独它尔”的乐器,是维吾尔、哈萨克、乌孜[zī]别克等民族普遍喜爱的低音弹弦乐器。它的共鸣箱和一个中上个儿的哈密瓜差不多。弹奏时把共鸣箱横置怀中,左手持琴颈,右手用指拨弦,使用比较轻便。维吾尔族大型民间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有许多曲子就是用它来作主要伴奏的。另一种“刀郎热瓦甫”是音色音量比较宽厚、节奏感很强的拨弹乐器,指板上密密麻麻地布着十五根不同的主弦和共鸣弦。新疆各族人民常用普通的“热瓦甫”,为小型舞会和演唱进行伴奏。
新疆民族乐器的制作,一般要经过下料、推板、弯板、对缝、胶粘、推光、绷皮、着色、上漆、上弦、校音等十多道主要工序,制作要求最精密的是共鸣箱。在制作拉弦乐器
“艾捷克”的共鸣箱时,要把木料旋成两个木碗,在圆底碗面绷上蟒皮,在平底碗面取孔发音,然后两碗合拢,经过推磨细琢后,再上光亮的明漆,成一个精巧美观的圆球形共鸣箱。乐器装饰一般采用雕花、绘图案、刻琴颈头、镶花骨等。有的在琴颈的顶部雕刻成马头、龙头及其他有民族特色的花样;有的在琴颈的指板上和音节之间镶骨花或刻绘各种图案;有的在共鸣箱上精绘各种线条。“弹波尔”、“热瓦甫”等乐器上的镶花骨装饰,白色的是骆驼骨,黑色的是牦牛角。“热瓦甫”指板两侧的花骨线,是用五百多块一小方一小方黑白花骨镶嵌而成,这些花骨,从处理原料开始,经过切、磨、拼到镶入琴颈,仅这一项工艺就得花七个工。
解放后,乌鲁木齐和南疆喀什一带的乐器制造行业,在继承原有民族乐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内地乐器和西洋乐器的优点,改进了许多过去不够完善的乐器,创造了一些新乐器,低音“艾捷克”和中音“热瓦甫”就是其中的两种。“弹波尔”等经过改良,音种增加,更臻完美。过去用松、榆、杏、梨等木料制造乐器,容易变形、裂缝、打弯,音质音量不够理想,现在改为桑木、核桃木和梧桐木,音器质量大有改进。过去弦乐器上一般用羊、牛皮作共鸣板,容易松破,现在改用蟒皮和驴股子皮,冷热适应,伸缩性能良好,坚固耐用,并将发音不大的马尾弦改为丝弦和钢弦。
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乐器技师,既是制乐器的能工巧匠,又是民族乐器的“知音”。依提帕克乐器厂的四十多位各民族的制乐器工人,大都是能弹会唱的音乐爱好者,所以人们说,他们好像劳动和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附图片)
乐器老技师买买提·阿西姆正在试音
丁彬萱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