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积极劳动超额出工 哪里艰苦就到哪里 王振堂全家忠心耿耿为集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1
第2版()
专栏:

积极劳动超额出工 哪里艰苦就到哪里
王振堂全家忠心耿耿为集体
本报讯 王振堂一家忠心耿耿为集体,得到了中共河北省东光县委的表扬。现在全县广大社员正在学习他家的模范事迹。
王振堂是找王公社小郝寺生产大队的社员。全家八口人,除了失掉劳动能力的老伴和三岁的小孙子,其余六个人,今年全被队里评为热爱集体的好社员。他们是县劳动模范、大队四选四任的社员代表、六十二岁的王振堂,大儿子王林元(共产党员),大儿媳杨保勤,二儿子王林生,二儿媳孙秀英,女儿王玉珍。
“要把集体看成是自己的眼珠子。”王振堂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家里的人。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解放前,他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给地主当佃户,一年打的粮食除去交租,只能吃四个月。1937年闹旱灾,活活地饿死了两个孩子。解放后,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特别是公社化以后,队里的生产逐步发展,他们一家的收入也连年增加。他从这些事实中深深感到,只有依靠集体才能幸福。因此,他教育家人必须爱护集体。家人也个个踊跃出工,为集体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年他全家共做一千三百个劳动日,超过定工数目一百八十个。今年到10月底,全家已做劳动日一千五百个,超过全年定工数三百个。
“哪里困难,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这是王家的人们参加集体劳动的特点。抬粪、浇稀是脏活,保勤、秀英妯娌俩就先动手干;打井是累活,总是少不了林元、林生兄弟俩。三年来全大队打了六十眼砖井,他们兄弟俩参加挖的就有四十眼。前年旧历十一月,队里打机井,井筒已经锥得很深,井锥掉了,捞不上来,人人着急,束手无策。这时王林元不顾天冷,让人用一根大绳吊着他,顺着井筒钻到井底,把井锥捞了上来。今年春天天旱,到旧历五月底还没有下雨,爷儿几个整天在队里抗旱保苗,放下扁担就推水车。
处处主动关心集体,爱护集体一草一木,是王家的人们共同的风格。王振堂有个老习惯:不分晴天雨天,经常好到地里、场里走走,经管经管。今年7月的一天,半夜里下起雨来。王振堂听见雨声,就爬起来,披着蓑衣,点上桅灯,到场里、仓库、牛棚看了一遍。最后走到羊栏,发现羊栏被雨水泡得快要塌下来,便赶紧打开栅栏门让羊出来,可是,雨哗哗地下着,羊不肯动,他一手拉一只,往碾屋里拉,来回十多趟,不知跌了多少跤,刚拉出最后一只,羊栏就轰的一声四铺落地了。王林生有辆自行车,他非常爱惜。秋头上,队里卖菜任务正紧,菜园的小胶轮车滚珠坏了,一时又买不到,大家都急得了不得。他知道了,二话不说,回家就把自行车上的滚珠卸下来,给小胶轮车换上了。大儿媳杨保勤无论上场下洼,身上总不离针线。在秋收的时候,她利用在场上歇着的机会,检查了队里的粮食口袋,哪条有个小窟窿,就一针一针缝好。
对队里生产和开支这两件大事,王家的人总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出主意,想办法,帮助队干部出主意。今年秋收以前,他家已提了十七项合理化建议。由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改进了生产措施,使队里多收了粮食,又节省了用工数和开支。今年秋种大忙的时候,王振堂一连闹了十多天痢疾,倒在炕上,社员们来探望他,他就打听队上的生产情况。队里在后湾子有块地,土质适合种麦子,可是每年夏天一下雨就涝,捞不着收成,队里认为不如种一季大秋作物合算。王振堂听说这件事,心里想:得种得收,还是先收一季麦子好;又一想,干部们的打算也有道理。到底怎样好呢?他掐着指头算:哪年种什么,收成怎么样,掐算了半天,想到十年头上,自己在这块地种“隔搂”,麦子高粱双丰收。想到这里,他让老伴把队干部请到家里来,叙道了一回。队干部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队里的生产发展了,王振堂家的收入也随着增加。队里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分配,他一家分到四千二百九十元,平均每人五百三十多元。超额完成的劳动日,队里还准备额外给他们奖金和粮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