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设场示范以点带面 先易后难由少到多 泌阳县药材生产迅速发展 五年来培植二百多个品种,今年九个月支援外地三十九万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2
第2版()
专栏:

设场示范以点带面 先易后难由少到多
泌阳县药材生产迅速发展
五年来培植二百多个品种,今年九个月支援外地三十九万斤
本报郑州11日电 河南省泌[bì]阳县经过五年多的时间,培植的中药材已发展到二百六十九个品种,其中桔[jié]梗、生地、红花、白芷等六十六个品种除满足本县需要外,仅今年1至9月份就支援省内外三十九万多斤。中药材的发展,不仅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同时对人畜健康也起了很大作用。现在,这个县80%以上的生产大队都开设了简易的中药铺,人、畜常用药品不出队就可以买到。
泌阳县位于桐柏和伏牛山脉的交接处。这里野生药材虽多,但质量较差,品种有限。在1956年以前,这个县所需要的中药材,除一部分靠上山采挖外,大部分依赖外地支援,种植药材还是一个空白点。但是从1956年开始试种以来,不仅能生产本省所产的生地、红花、桔梗等,也能生产从四川、云南、贵州和东北等地引进的川芎[qiōng]、高丽参、姜黄、百合、杭菊等。
这个县的中药材生产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呢?主要的一条是认真贯彻执行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针。起初,群众对种植药材有许多思想顾虑,认为南药不能北种,北药不能南移,山药不能下坡。针对这些顾虑,这个县先后建立了四个地方国营和县营药材示范场,专门培植由外地引进的品种和试植野生药材,推动药材生产。如红花、生地在1956年培植成功以后,到1958年便在全县普遍推广种植。现在,这两种药材的生产,除满足本县需要外,一年可调出五万多斤。与此同时,这些示范场还为各社、队培训了一批植药技术人员,并帮助有条件的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了十五个社办和队办药材场。目前,这个县由外地引种的七十个品种,已经培植成功了三十一个,其中有二十个品种的生产达到自足有余。野生变家种的一百九十九个品种,也有六十五个试种成功,并普遍推广种植。
当群众对种植药材的积极性普遍提高以后,这个县又注意先易后难、由少到多地稳步发展。先推广种植技术性低、用工少、收入大的品种,后因地制宜地逐步推广种植技术性高或是由外地引进的品种。如薄荷一年可收三到四茬,亩产六、七百斤,而且也适宜在荒地和浸水地里种植。当推广这一品种时,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仅去年一年就收获薄荷八万多斤,可供全省使用。而由外地引进的百合,虽然已经培植成功,但群众种植百合尚不习惯,现在仍然作小片种植试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