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莆田举办“莆仙戏传统艺术展览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3
第4版()
专栏:

莆田举办“莆仙戏传统艺术展览馆”
新华社福州12日电 福建莆[pú]田县举办“莆仙戏传统艺术展览馆”,陈列有莆仙戏传统科介、传统剧本、乐曲、面谱以及清代遗留下来的服装道具等展品一千多件。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流行于闽东南莆田、仙游一带,剧目非常丰富。莆田县文艺部门现已从这个剧种中发掘出五千多个剧目,整理出《团圆之后》、《靖边记》、《三打王英》等传统剧目三百二十二本。其中不少剧目濒于失传,经老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多方面努力才发掘整理出来。展品中有一本清道光三年间的手抄本《冯道》,是由清代嘉庆年间开台的莆仙戏紫兰班班主的曾孙献出的。
展品中还有一部引人注目的《莆仙戏传统科介》,这部书是莆仙戏老艺人黄文狄,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花了五年时间著述而成的。全书有十八万字,作图一千多幅,编绘了莆仙戏传统表演程式,从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步法、手法、身法到道具等,都有细致描述。它对研究这个古老剧种的传统科介有很大价值。
莆仙戏音乐工作者搜集的遗散在民间的古曲,这次也展出一百多题。如《好事近》、《五娘贤》这两首曲已失传三十多年,解放后经多处寻访,终于在老乐师林雄处发掘出来。
从展出的一百七十二幅脸谱中看出,莆仙戏的脸谱是独具风格的。展览馆里有两图三十至四十年前的“关公”和“包公”的脸谱,“关公”画的是白眉毛(现在关公是黑眉毛),“包公”是眉带七星、面拱日月。这些脸谱都是根据六七十岁的老艺人陈乌铿[wū-kēng]、许则延等的记忆描绘出来的。
这次展出的实物服装道具有不少是清代遗物,其中有一件清末莆仙戏的旦衣,衣上绣着人物“陈三五娘”,据说这是当时专门给演“五娘”的旦角穿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