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解决了“木兰辞”的疑难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3
第6版()
专栏:诗文小语

解决了“木兰辞”的疑难问题
丁力
在四月一日“文汇报”上,读到林庚同志关于“木兰辞”中的“燕山”和“黑山”一文,他考证出:燕山就是古燕州之燕山,蓟[jì]北之燕山。自临渝绵延西来的长城,就在这个山脉上。黑山呢,就在燕山的附近,即今北京十三陵一带,明中叶因修长陵,便把这座山称为天寿山。黑山之名,遂被淹没。
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很重要,它解决了一千多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考据材料,也确凿可信。
过去一般的看法,认为燕山,即燕然山,就是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黑山,即杀虎山,蒙古语为阿巴汉喀[kā]喇山,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百里。二者相距约千里,绝不会出现“木兰辞”中所描写的情况:“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jiū]啾”。这显然是解释不通的。同时,二地都远离当时国境千里以外,这就产生了木兰所从事的战争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对这首名诗的思想性,就会有所减弱。现在考证出黑山就是十三陵附近的高山,燕山就在北京东北的长城线上,这就很合乎上面诗句中所描写的情况,以及“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紧张气氛的由来。而且可以肯定木兰所从事的战争,是保卫性的,这就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木兰辞”的思想性。
我觉得这是一篇好的考据文章,不仅关系到“木兰辞”的艺术性上的解释问题,而且关系到思想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