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戚墅堰机车厂技术队伍增添新血液 五十七名工人当了工程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6
第2版()
专栏:

戚墅堰机车厂技术队伍增添新血液
五十七名工人当了工程师
据新华社南京电 戚墅[shù]堰机车车辆厂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已占到工程师总数的60%。1958年以来,这个厂从优秀工人中选拔了一百一十七名技术人员,其中工程师就有五十七人。
这些工人出身的工程师,一般都有十五年以上工龄,他们实际经验丰富,同工人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目前,他们有的在担任车间、科室的技术领导工作,有的在从事设计、工艺等技术工作,成为全厂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力量。例如,第二机械车间有六位钳工出身的工程师。他们根据多年生产经验,针对汽缸、车架片等机车大型配件的加工不能适应组装车间需要的关键问题,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同工人一道设计和改进了汽缸镗床、车架片闸床等六台大型机床,加强了原来大型机床生产能力低的薄弱环节,使车间生产能力提高三倍多。大跃进以来,全厂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共提出重大革新项目五百多件。钳工出身的机械工程师王炳坤,几年来坚持学习技术理论,掌握了机械设计、工程制图等知识,他设计的十八轴钻床,在全国工业展览会上获得了好评。
许多工人出身的工程师,经常和知识分子出身的技术人员一起解决生产关键问题。如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巢怀生,在设计煤水车摇枕九片弹簧的时候,把自己凭实际经验所作的挠度计算,向一起工作的两位知识分子出身的技术人员虚心请教,取得他们在技术理论上的帮助,很快完成了设计工作。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从1952年起,就开始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工程师,并且一直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工厂领导方面把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和知识分子出身的技术人员适当配合起来工作,便于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工厂并且组织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参加业余文化学习,还和唐山铁道学院等六所高等院校订立技术联系合同,送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去学习,使他们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