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汉代说书人——说唱俑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6
第6版()
专栏:

汉代说书人
——说唱俑介绍
刘志远
汉代“说书人”现住中国历史博物馆。“他”原在四川成都市郊的一个崖墓里被埋葬了一千多年。1957年2月四川省博物馆发掘该墓,才使“他”同另外一批舞乐者(俑[yǒng])走出“地府”重见天日。
“说书人”是个矮胖身材,头上着巾,戴笄[jī],额上有花饰。上身袒露,大腹丰凸,左臂环抱一鼓,右手握一鼓棰欲击。下身着长裤、赤足,右足上翘,左足曲蜷[quán]于圆榻上。“演员”的形态像是正在说唱一段有趣的故事。谈笑风趣,张口露齿,正值得意之时;脸上全部表情已进入故事情节,其右手握的鼓棰配合着说唱节奏,正要下击,其前伸的右足与翘起的足趾也正在配合脸部做“戏”。从“说唱者”额前的皱纹及表演“水平”看来,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演员。“他”不仅脸上感情丰富,全身动作都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其右足上翘的姿态尤其生动有趣,真是“手足起舞,得意忘形”了。
从表演形式看来,他不仅在“说”而且还在“唱”,并以手击鼓来加强演唱的节奏与气氛。
中国小说从古代神话发展而来,历史甚早,著名的《山海经》《穆天子传》可以说是先秦的神话小说集;汉代的《东方朔外传》《吴越春秋》以及后一时期的《列异传》《搜神记》《世说新语》等都是成书的短篇小说集。《汉书艺文志》称小说家为“稗[bài]官”。如淳注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这段话虽对小说有蔑视之意,但反映了汉代小说的群众性。
而关于“说书”的最早记载则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刘向的列女传杂抄周秦以来的旧闻,其中有一节记述了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sì])在怀孕时谨守胎教的事,说“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夜则令瞽[gǔ]诵诗,道正事。……”可见远在周初已有瞽人向妇女说唱诗歌之例。而在变文尚未出现以前的汉代,说唱小说亦非无例可举。荀子《成相篇》全书皆用规定的长短句排列(三、三、七、十一句),换韵亦定型化(四句一韵),这种好似弹词的体裁,不正是汉代说书人的唱本吗?从这位“说书人”的演唱形式看来,正是有说有唱。
这位“说书人”是在公元二世纪晚期(汉灵帝时候)的墓里出土的。当时正是志怪小说快要大量出现的时候,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所说的“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chì];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从这位“说唱人”的表演情态看来,我们猜想“他”很可能正在作鬼神志怪之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