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西安碑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7
第4版()
专栏:

西安碑林
伊晓
西安碑林,是我国碑石精华荟集的地方。六个高大的陈列室和六个敞亮的游廊里,整整齐齐排列着一列列的石碑。这里有从汉到清的碑石约一千七百多块。置身其间,确有一种碑石如林的感觉。碑林的碑,不仅在于它的数量多,而且在于它保存了历代以来珍贵的文化遗产。
碑林也称做碑洞或墨洞,宋哲宗(赵煦[xǔ])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创立。开始时,原为保存《开成石经》。《开成石经》是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完成的一部巨大的石刻。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到了清代康熙时,贾汉复补刻了《孟子》,从此完成了我国儒家十三经的完整石刻)。计用石一百一十四方,两面刻字,共有六十五万二千零五十二字。唐朝末年,长安城遭到朱全忠的破坏以后,这些石碑大多失散野外。北宋元祐五年,漕运官吕大忠将《开成石经》重新收集起来,又将附近古碑同时迁入,环筑廊庑,保护起来。以后,随着金、元、明、清各代的不断修葺[qì]、扩建,碑林规模逐渐扩大。解放后,收集了汉、晋、隋、唐历代著名碑石以及许多墓志陈列在这里,成为今天壮大的碑林。
由于历代的辛勤收集,西安碑林现在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哲学、宗教以及文化艺术的原始纪录的一座宝库。西安周围地区是汉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它得天独厚地荟萃了唐以前的大量碑碣。现在的史家,因为文献册籍湮[yān]灭伪舛[chuǎn],对唐以前的若干史实,往往苦于无从考证,但他有时却可以从碑林中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往来,以前的史书多“语焉而不详”。研究中外关系史的学者,将会发现碑林却是这方面史料的宝藏。最著名的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秦指的是罗马,景教是基督教中的一派),扼要地记述了这个教派于唐代传入和流布的情况,碑侧并用古叙利亚文记景教教士七十人。这是研究欧亚文化交流和宗教传入中国历史的难得资料。近年出土的米萨宝墓志、米继芬墓志,提供了唐代寓居长安的中亚细亚人的新史料。由于中印文化的交流,佛家典籍俱备于唐代,唐代成了佛教各个教派的开创或极盛时期,当时那些开宗宏法的大师,如介绍了俱舍宗、法相宗主要经、论的玄奘[zàng],华严宗初祖杜顺,真言宗三祖印度僧人不空,以及禅宗南宗的慧坚和北京的义福,净土宗的大达法师等,碑林里就藏有记述他们行状的碑石。
碑林不仅是经史的宝藏,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渊薮[sǒu]。自周秦以来,籀[zhòu]、篆、分、隶、草、行、楷各体书法,无不备于碑林,并皆系各代代表之作,出诸名家之手。如石鼓籀文,李斯峄[yì]山碑,蔡邕[yōng]隶书,钟张二王的行草,江左、北朝两个流派的楷书,真是满目琳琅,应接不暇。唐代的虞(世南)欧(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楷模,他们所书名碑也多藏于此。尤为书法家所推重的,是唐初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真迹勒石的《圣教序》,明王世贞编的《书苑》中说是“逸少(羲之字)剧迹,咸萃[cuì]其中”,碑中字与羲之遗帖“纤微克肖”。由此也可以想见它的名贵了。再就是僧智永书的《千字文》,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学王的书法“几于乱真”。据传他在吴兴永欣寺临写《千字文》,积四十年不下楼,写废的笔头就有一石。宋代书法家米芾[fèi]说他临写的《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相传他写了传出来的共有八百本,碑林藏石则是宋徽宗大观三年薛嗣昌用长安霍氏藏最佳本刊刻的,所以价值更高。颜真卿书的《颜勤礼碑》,1922年才在西安出土,碑面完好,行笔转折处都很清晰,亦称重于艺林。其他如“三杯草圣传”的张旭,得“草书三昧”的怀素,篆书被称为李斯以后第一人的李阳冰,以八分名家的史维则、韩择木,正书如神的徐浩,工玉箸篆的宋僧人梦英等人所书的碑石,也都为碑林生色不少。近年出土的北朝墓志,结字多宽博而端严,用笔率雄强以方出,更无一不是翰墨瑰宝。
我国绘制地图为时甚早,碑林存金熙宗天会十四年刘豫勒石的唐贾耽制海内华夷图和禹迹图,保存了我国较早的舆图面貌,它所创立的绘图体例,有些直到今天仍然适用。其次如宋刻唐太极宫图,兴发宫图及元万寿宫图,对研究历代宫殿寺观的建筑布置,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安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碑林的保护工作,先修葺了旧有碑室,改变解放前破烂不堪的面貌。现在正在建造新的碑室,扩大收藏的容量。自宋以后,金元明清各代直到全国解放以前,碑林绝少增加珍贵的碑石。现在的碑林,较清末日人足立喜六在《长安史迹考》里统计的数字——六百六十七石,几增两倍,并且都是经过选择的各代精品。此外,库藏的尚有八百八十六石,包括北朝与隋唐的墓志三百三十四种,其中解放后出土的有二百零九种。
从1955年起,政府还邀集了金石学方面的专家,在碑林进行了古碑普查工作。目前,陕西境内由汉至元的碑碣,已经大致查清,随查点,随著录,共得二百六十三统,唐以前的一百零八统,都建立了档案,记载了所在地点,拓[tà]了拓片,抄录了铭文。对特别重要的,如麟游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大荔褚遂良书《圣教序碑》、澄城李邕书《麾[huī]云将军李思训碑》等,还建立了碑亭。我国古碑中的鸿篇巨制乾[qián]陵《述圣记》,原系由七节于阗[tián]石攒成,明嘉靖间关中大地震时即已仆倒,也已重新扶起,恢复旧观。凡因条件限制在当地不能很好保护的,如《曹全碑》,则移到碑林里来。明清碑碣,从去年起也开始了普查,大凡其人、其事、其字有一可传者,都作了记录。
碑林的学术研究工作也在逐步开展。随着这一工作的开展,碑林将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附图片)
碑林 姜国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