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一片飞云掩洞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7
第4版()
专栏:遊记

一片飞云掩洞门
程小青
仿佛对于一位慕名已久倾心向往的知名之士,一直存在着“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愿望,好几年来,我对于宜兴的善卷洞就有这样的心愿。今年5月,我参加了江苏作家协会组织的旅行团,这宿愿才得实现。
善卷洞在宜兴螺岩山下,据志书记载,它是在春秋时期开辟的,以洞形卷曲而得名。洞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层,屈曲而上,盘旋而下,真给人以一种忽卷忽舒、奥秘难测的感觉。这三层的面貌不同,风格各殊。中洞洞口高广五六丈,在洞口屹然矗立的是砥柱峰。两旁岩壁上镌[juān]刻无数,内中还有钟离权的诗句。一踏进洞,有一片可容数百人的广场。仰望岩顶,却很平整光洁。就在这顶上,有“狮象大场”四个擘[bò]窠[kē]大字赫然入目。怎么叫做狮象大场呢?只要把眼睛向左右两侧一瞥,就可以看到一头鬃鬣[liè]纷披的猛狮依傍着左壁,一匹体态臃肿的巨象蹲立在右壁,都是形容逼真的。那头猛狮不单显示出张牙舞爪的雄姿,而且还在引吭怒吼哩!原来正对洞门,有两股从高岩孔隙中迸射而出的瀑水,奔腾地涌进石洞的壑口,造成澎湃的巨响。
更上一层楼,便是“云雾大场”,也就是上洞。上洞中经常云雾弥漫,而且冬暖夏凉,所以另有一个名称,叫暖洞。这里,累累下垂的石钟乳比较多了,光怪陆离的岩石触目皆是:什么龙呀,马呀,佛龛[kān]呀,石床呀,万古双梅呀,都用得上维妙维肖的评语。不过就形态规模来说,远不及中洞里的狮象的雄伟。从岩顶岩壁上有淌下来的渗出来的滴滴沥沥的泉水。这些泉水汇注成类型各别、大小互异的池潭,内中以“娲[wō]皇”、“盘古”二池为最深最大。池水都晶莹澄澈,万古常盈。在云雾靉靆[ài-dài]中,还发见岩壁上有着“一片飞云掩洞门”的石刻。
这三层洞窟的风格,上洞以深邃诡异胜,中洞以高广宏伟胜,而下洞则以窈窕[yǎo-tiǎo]幽秘突出,特别是它拥有一条黝暗曲折,令人感到寒凛凛的水道,为一般洞窟所绝无仅有。
从中洞进入隧道口,通过“风雷”“波涛”“金鼓”“万马”四个逼窄得仅可侧身而过的石门,经历一百一十三级石阶,越走越下,越下越深,方始到达下洞的底部。这时候,大家前呼后应、扶石摸壁、小心翼翼地直往下沉,大有“如临深渊”之感。仰头看,石钟乳林林总总,好像摇摇欲坠。有石钟、石鼓、寿星骑鹤、通天石松等等,而以庞大嵯[cuó]峨的佛手岩最为壮观。右侧是一道银光闪铄、湍[tuān]激奔泻的流泉,一路逶迤[wēi-yí]屈曲,经过九处折叠而注入洞底的水道。它那声响真是奇绝妙绝,开头是瑽瑽琤琤[cōng-cōng-chēng-chēng]像是在奏笙簧雅乐;继之是轰隆澎湃,又像是海边怒涛冲激,高岩上崩礧[lěi]下倾,使人心悸魄动。
提起那条洞底水道,简直是妙中之妙。它有三处弯折,共长一百二十米,我们划小舟从入口到达“豁然开朗”处,重睹光明,历时九分钟。据说水道本来有大石阻塞,不能通舟。当地人储简翁先生于1930年间,捐资雇工开凿,历时数月,才得打通。
除了中洞入口处的广场,凡上洞下洞,特别是洞底下的水道,都是不见天日,漆黑无光的,解放前只靠火炬导游。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遭受日本鬼子的糟蹋破坏,连洞外面也是一片荒芜。现在,这古老的岩洞,政府不单修复了洞的旧观,还在洞的上上下下都装上了电灯,真像一个龙钟的老人回复了他的青春生命。
末了,我录一首律诗来作本篇的煞尾。
题善卷洞同来胜地试寻幽,古洞深深夏亦秋,一片广场撑砥柱,三湾暗水漾轻舟,舞狮蹲象留岩壁,银箔珠帘挂瀑流,荡到豁然开朗处,光明重见好山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