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书籍的单位名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7
第4版()
专栏:

书籍的单位名词
知非
关于书的名词很多,通常用的有卷、册、篇、帙[zhì]、函,等等,都是计算书籍的单位数字,概括地说,就是书和书套。因此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字分成两类:册、篇、卷是一类,帙、函是一类。
这几个简单的字,也有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它的时代背景。古代的书籍,因为还没有发明纸张,把书写在竹片或木版上,叫作简。用绳子把许多简编联起来叫作册,字书说“册”字象形,两个冂冂像两个竹片,中间一横像一根绳子。《史记》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是称赞孔子学习的勤奋,因为熟读《易经》,把穿书的皮条都磨断了好几次。竹简上写不了多少字,把写在许多简上的一篇文章穿在一起,便是一篇,实际也是一册。《诗经》称三百篇,《论语》称二十篇,都是以篇为计算单位。孔子编定五经,把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加以整理编次,在竹简时代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秦汉以后逐渐用绢和纸代替竹简,但是绢的价钱贵,纸的生产还不多,不能普遍使用,一般还是用简,所以在考古方面发现的简大都是汉简。直至隋唐才大量地用纸,这是书的一大改进。用几张纸粘接起来,便可以把一本书抄完,今天所见的隋、唐人写经卷子便是这样。于是书的形式从古时的一册、一篇,也就变成了一个小卷,因此把书称为几卷几卷。书由一大堆竹片变成一个小卷,这不只在阅读和收藏上方便很多,在传播知识、保存文化遗产方面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至于帙、函,简单地说都是书套。《说文》说帙字是“书衣也”。明陈继儒《群碎录》说:“书曰帙者,古人书外必有帙藏之,如今裹袱之类。”又说:“帙如细帘,其内袭(衬)以薄绘(绸)”,“云是宋物”。可见帙的形式随着书的形式的发展,颇有变迁,最初只是一块包袱,或似一个小袋(古人称为书囊),后来改为竹帘式的,最后成为书套的形式。函字据字书说是封套,所以信一封说是一函,书一套亦称一函,实际上也是书套,和帙差不多。
旧日的书套外层大抵用布,豪华一些的用锦,现在还是如此,近来的平装书套,有用厚纸的。这比较朴素实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