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草河口试验林场 人工营造红松林成绩大 比天然生同龄红松树身高、胸径大、出产木材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8
第2版()
专栏:

草河口试验林场
人工营造红松林成绩大
比天然生同龄红松树身高、胸径大、出产木材多
本报沈阳17日电 本报记者史立明报道:辽宁省草河口试验林场的职工,经过多年刻苦钻研,人工培植大面积红松林成功。目前,试验场人工培植的红松,已郁闭成林。有三四十亩的三十三年生的壮林,每株平均高达十三米多,胸径比大碗口还粗。与小兴安岭同龄的天然林红松相比,树身高过三倍,胸径大五倍多,每公顷出产木材数量多四点三倍。
红松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松木纹理通直,抗压力强,是建筑、交通、矿山、机械等部门重要用材。红松种子可榨出营养丰富的食油;树脂、伐根、针叶可分别提炼松香和松节油、芳香油等十多种工业用油。同时,红松又能保持水土、改良气候。但红松生长缓慢,不易人工更新。
解放不久,人民政府即在这里成立了林业管理机构,具体指导群众清理林场、植树造林。这个林场人工培植的红松林面积,已由解放前的一百七十五亩,增加到四百八十多亩,株数由解放前五万株左右,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万株。
林场职工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为人工培植红松提供了不少的经验。他们发现这个地区的红松,每年高生长期多在5月,粗生长期多在7月。掌握了这点,就使抚育工作更加主动,有力地促进了红松生长和提早郁闭成林。
过去,人们认为红松只能在林冠遮荫的条件下生长。但草河口林场工人的实践经验证明,光照充分的红松幼林比光照不充分的生长得好。这个林场在1957年作了二十亩地的对照造林,从四年的生长情况来看,在同一土质、同样抚育条件下,虽然成活率都在90%,保存率在85%以上,但是,没有遮日光的裸露地上的不少幼树,因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长得已经齐腰高了,平均树高六十四厘米。而许多林冠遮荫下的幼树,还不及它的一半,平均树高只有三十八厘米。
为了使红松从苗木开始就适应全部日照的生长环境,林场职工不断地改进了育苗方法,成功地改遮荫育苗为全光育苗。同时,还采取了技术措施,使种子催芽期由原来的一百八十天缩短到二三十天;种芽出土时间由三十天缩短到七天左右,出苗率由过去的70%左右,提高到95%以上。这样,当年幼苗生长期延长了二三十天,使苗木提早木质化,增强了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此外,职工们还改善了苗木的通风透光条件,有效地防止了日灼病,使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60%左右提高到95%以上。
几年来,这里培育出的红松苗木,已拿出二十六万多株供应给本溪地区许多农村人民公社,受到群众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