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难中有易 易中有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19
第6版()
专栏:读书随笔

难中有易 易中有难
万里云
偶翻《纲鉴合编》,看到唐太宗和侍臣们谈论创业守成的难易问题觉得很有意思,抄录如下:
上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魏征与吾共安天下,尝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这段对话,颇能发人深思。房玄龄的意见,不能说不对,但却失之于只承认“打天下”之难,而看不到“治天下”之难。魏征的意见,也不能说不正确,但又恰恰相反,两人都有一些片面性。唐太宗既承认“打天下”之难,又看到“治天下”之难,更认识到“治天下”之难,是当前应该“慎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能够权衡轻重、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显然比房、魏二人高明一着。这些议论,对于某些只看过去不看现在,或者只看现在不看过去的人,特别是因“富贵”而产生“骄奢”、因“安逸”而忘记“艰难”的人,无疑也是一帖清凉剂。
不过,唐太宗也有片面之处,他也只看到难的一面,而不理解“难”中有易,易中有难,难可以转化为易,易也可以转化为难的辩证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又不如春秋时代的郭偃讲得高明了。
据《晋语》记载:“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晋文公的体会,是合乎逻辑的,当他在“打天下”遇到许多困难时,盲目地以为“治国”容易,这是很自然的,因为那时他没有“治国”的实践经验,可是,等到面临“治国”中许多困难的问题时,就很自然地也体会到“难”了。郭偃的答复更是精采,不仅简洁有力,而且颇懂一些辩证法。因为一个人,对于任何事情,一旦感到“易”的时候,往往就觉得“有把握”,特别是对那些自认为“驾轻就熟”,“有经验”的问题,更容易犯主观主义、自以为是、满不在乎、粗枝大叶的毛病,因而就不去进行调查研究,不虚心倾听各种反映,以为“还不是那么回事”,“一切都可办到”,独断专行,不走群众路线,思想僵化了,把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看成是静止的,似乎真的是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经验那样发展着。其实,客观事物的发展却与他的主观打算背道而驰,结果,使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难于解决了;本来可以按时完成甚至提前完成的任务,弄得推迟甚至完不成了;本来办得好的事情,却办得坏了。
反之,你对某个工作,如果感到困难很多,常常就会觉得“没把握”,特别是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或者是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然是兢兢业业,倍加谨慎,结果,使本来很难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我们常常由于不很理解难和易这种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在遇到困难时,就愁眉苦脸,悲观失望;遇到顺利时,又得意忘形,盲目乐观;这种在思想方法上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在情绪上反复无常,是既克服不了困难,也容易为胜利冲昏头脑的。“兵骄必败”,是由于把战胜敌人看得太容易;“失败为成功之母”,则由于正确地对待困难,积极地解决困难;“满损谦益”“祸福倚伏”,也是由于看到事物的互相转化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