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老王海刻苦钻研制成大型酒精蒸馏塔 北京葡萄酒厂有了这种设备,酒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设备差——因陋就简苦干巧干 材料少——自力更生点滴节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0
第2版()
专栏:

老王海刻苦钻研制成大型酒精蒸馏塔
北京葡萄酒厂有了这种设备,酒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
设备差——因陋就简苦干巧干
材料少——自力更生点滴节约
本报讯 北京葡萄酒厂最近有两座三层楼高的大型酒精蒸馏塔投入生产。值班的青年女工一开动控制阀,含有杂质和异味的工业酒精,在塔里自动经过化学处理和五十道塔板蒸馏,一小时后就变成了高纯度的食用酒精。现在,它每天生产两吨半到三吨食用酒精,使全厂酒的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这两座蒸馏塔,是一位一度退休的老工人带几个青年徒工,克服许多困难,用一年多时间制造成的。
这位老工人名叫王海。六十年前他刚十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到船坞、铁路等处做工。长期的生产劳动,把他锻炼成一个技艺出色、尤其擅长做铜活的八级钳[qián]工。解放以后,须发皆白的王海退休在家养老,儿孙满堂,生活很优裕。可是,他不愿意闲着,总是帮邻居们修理水壶、水桶等,尽量找活儿干。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开始了,老人在家里更待不住,恨不得马上回到工厂去。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好朋友北京葡萄酒厂的老钳工陈华章,又谈起了这个心愿。陈华章说,葡萄酒厂从1955年以来,生产发展很快,就是设备差,机修力量不足,生产酒的设备工具很多是铜的,需要一个优秀的铜工。王海连忙托他去请示工厂领导。厂里同意了他的要求。
王海到北京葡萄酒厂以后,看见车间里有待修的工具、设备,拿起来就修;看到果酒生产中好多工序都用手工操作,便同伙伴们一道搞技术革新,制造出灌酒管、过滤机、蜜枣打浆机等设备,使一些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劳动条件。
当时,食用酒精供应不足,是葡萄酒厂果酒进一步增产的一大障碍。1959年夏天,这个厂决定制造两座大型酒精蒸馏塔,用来提取食用酒精。这一计划得到上级批准,并拨给了专料。蒸馏塔的绝大多数部件都用耐腐蚀的铜作原料,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王海的肩上。蒸馏塔的塔身要求做五十层塔板,每层塔板上都要有像笼屜一样的几个泡帽,还布满进料、预热、冷却、排醛[quán]、溢流、进出汽用的许多种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管道,结构相当复杂。而厂里只有一份由技术员画的示意图,加工的设备条件也很差。
王海不怕这些困难,带了几个青年工人,在辅助车间外面砌了一个土化料炉。没有鼓风机就用风箱代替。化铜用的木炭,是王海领着年轻人用废旧木头烧的。贵重的铜焊药,是他用报废的过滤片上的铜丝烧配成的。缺少小铜管,他们就用铜皮焊成管子。大块铜板不够用,就把一块块小铜板焊接成大片。要把平整的铜板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部件,没有压板、卷筒、围管、冲孔等机器设备,就想法用木锤打,锉刀锉。没有施工详图,就按照示意图仔细捉摸着干。在给酒精蒸馏塔的每个部件下料时,他戴上老花眼镜,拉着计算尺反复计算,比划,总要让下的料件件合格,既保证质量,又物尽其用。掉在地上的铜末、碎铜丝、铜片,他都收集起来,再设法利用。
在制造酒精蒸馏塔的过程中,王海从来没有请过一次事假,也没有一次迟到过。去年夏天,蒸馏塔的工程完成一半的时候,工厂领导方面送他到北戴河去疗养。王海人在疗养院,心却牵挂着没完工的蒸馏塔。休养期一满,就急急忙忙赶到火车站。哪知暴雨成灾,客车一时不能开出。这个归心似箭的老工人,临时找到一辆往北京运送木材的敞车,坐在木头上,冒着倾盆大雨,如期赶回了工厂。
就这样,王海和他的伙伴们,从1959年9月到今年8月,用了一年多时间制造出了两座大型酒精蒸馏塔。它们所有的部件质量全都合格,经过安装和几个月的试用以后,正式投入了生产。两座塔一天的产量超过过去四个小蒸馏锅、小蒸馏塔四天的产量。酒精的纯度也由过去的七十度提高到九十度以上。全厂职工尊称王海为“跃进老人”,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附图片)
老工人王海正在加工漏斗 本报记者 安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