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多快好省地进行森林更新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0
第5版()
专栏:

多快好省地进行森林更新工作
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二书记 李范五
森林更新工作是巩固和发展现有森林基地,进行森林扩大再生产的根本大计。它不仅能够改变自然面貌,促进农业丰收,美化祖国山河,保证森林资源永续为人利用;而且能够发展山区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为着尽可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对木材日益增长的需要,加强森林更新工作,更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林业地区之一。林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解放以后,由于采取采育结合的方针,森林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十年来,全省人工更新面积占同期采伐迹地的53.3%;天然更新(通过封山育林长起来的幼林)约八万多公顷,使解放前的荒山大部分长起茂密的幼林,这就使黑龙江省的森林更新工作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
我们所以强调森林更新工作的重要,主要有以下几条理由:首先,我国现有森林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对木材的需求日益增多。为着满足人们对木材日益增长的需要,就不能单靠现有的森林资源,还要增加森林资源的后备。而森林更新工作正是解决森林永续作业,增加森林资源的根本大计。木材成熟后要采伐,采伐后为了再次成林,就需要更新;我们现在进行更新,正是为着将来更多的采伐。只有这样周而复始的不断发展,才能做到森林资源永续不竭。森林不同于农作物,培育时间较长,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周期很长,成林总得五六十年,生长最快的树也得二三十年,“用材容易成材难”,在这个意义上说,更新是比采伐更为重要更为艰巨的事业。其次,森林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农业丰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哪里有茂密的森林,哪里就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在一个地区内,凡森林面积占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分布均匀,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比较有保障。再则,进行森林更新工作也是建设林区、美化祖国山河所必需的。要使我们的祖国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改变自然面貌。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为达到这个美好境界而作不懈的努力。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森林更新工作既是长远之计,也是当务之需。采伐木材供应国家和社会的现时需要,是服从当前利益;而进行森林更新工作,使青山常在,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将来的需要。所以,采伐和更新是林业建设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个规律办事,就有利于林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否则,任何片面观点和做法,都是有害的,要不得的。
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森林更新工作,就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更新方式。黑龙江省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实行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是森林更新多快好省的正确途径。黑龙江省许多地区,正是由于因地制宜地既抓了人工更新,又注意了天然更新,因而更新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而有些地方由于只注意天然更新,忽视了人工更新,因而更新起来的森林质量不好,缺乏珍贵树种。也有些地方只注意人工更新,而没有同时注意天然更新,结果影响森林更新速度。这就说明,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森林更新工作,既要积极地搞人工更新,又不可忽视天然更新,两个方面都要抓。至于在一个地区,究竟如何实行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譬如,在劳力充足、而又有适于人工更新的树木,就可以以人工更新为主;在劳力缺乏、而又有适于天然更新的树种,就可实行天然更新,同时,尽可能实行人工更新。事实证明,那种完全依赖天然更新,认为“人工更新是破坏林型,栽了也活不成,长不好”,否定人工更新重大作用的思想,和那种只靠人工更新,完全否定天然更新作用的思想,都是片面的,因而是不正确的。
黑龙江省十几年来实践的证明,人工更新是可能的,而且具有长得快、产量高、质量好、采伐方便的特点。早在十年前,黑龙江省不少地方就开始进行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更新的试验。例如,带岭实验林业局,自1951年到1961年,用人工更新的八千八百四十九公顷各种类型采伐迹地,都长起了茂密的人工幼林。从成活率看,人工栽植的针叶树成活率为90%到95%,阔叶树平均为85%,比天然更新所长的幼林,林相好,分布均匀,而且全是珍贵树种。从生长速度看,人工林的生长速度平均为天然林的四倍到六倍,根据这个速度,就有可能实现四十到六十年一个“轮伐期”,而天然林的轮伐期,平均一百年到一百二十年。从产量看,由于人工林分布均匀,密度合适,预计四五十年以后,每公顷蓄积量将达到五百至六百立方米左右,为天然林的五倍到六倍。从木材质量看,人工林发育健壮,树干通直,木材质量好。有些同志担心,人工更新花钱多、成本高,其实如果从长远计,人工更新一公顷产量等于天然更新五公顷的产量,又速成,成本不是高而是便宜的。
我们知道,人工更新虽然有许多好处,但由于劳力和技术装备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间空地及一切荒山荒地,都靠人工造起林来。因此,需要靠天然更新一部分。这样,就可以使更新较困难的珍贵树种用人工去更新起来;天然更新较易的一般树种就让它天然更新。这样把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结合起来,就可以多快好省地发展森林工业。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天然更新是大面积的,而人工更新比天然更新面积小,那末为什么不提以天然更新为主,而提以人工更新为主呢?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从需要看,生产、生活要求木材是多品种的,不仅要有阔叶树,而且要有材质优良的针叶树。而针叶树天然更新比人工更新需用更长的时间。据调查,黑龙江省天然林更新规律是,当针叶树林被砍伐或被火烧毁之后,先长起杨、桦树,经过几十年,在杨、桦树的庇荫下针叶树才逐渐地生长起来,然后针叶树把阔叶树逐渐压下去,变成纯针叶林或以针叶为主的针阔混合林。这个过程大约得二百年左右。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岁月!假若我们今天不积极地进行人工更新工作,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对针叶树和珍贵树木的需要,就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另一方面从工作看,天然更新固然是大面积的,但它不需要花费多少劳动,只要做好封山育林的工作就可以了。而人工更新则需要人们付出辛勤劳动,需要进行一系列艰巨工作。如果不强调人工更新为主,就会有忽视人工更新而靠天吃饭的危险。这样就势必有碍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各种树种的林木,从而不利于国家建设事业。
不论采取哪种更新方式,都要强调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客观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树种繁多,各地土质、气候不同,这个地方能行得通的某种更新方式,另一个地方就不一定行得通,在这里是成功的经验,在那里就不一定适用。是不是任何地方都需要采取人工更新方式呢?不一定。红松、云杉、冷杉等由于天然更新能力差,只有采取人工更新的方式,才能迅速奏效;但杨、桦树和部分落叶松等,由于天然下种能力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采伐合理,清理好林场,采取人工促进更新和天然更新的方式,也可以收到一定效果。就是在人工更新工作中,也必须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比如红松,如果把它栽植在山的中下部、土壤深厚湿润的地方,生长就快;把它栽植到山下、湿地,或山上、土壤干燥的地方,成活率就低。我们只能根据各种树种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适地适树地去栽树,不然,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当然,有些自然条件是可以逐渐改变的,问题是有些自然规律目前可以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而有一些一时还不能认识它,更不要说掌握它运用它了。因此,在推行各种森林更新方式上,我们党的“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方针,同样是适用的。凡是没有把握的,先作小面积试验,成功后再逐步推广,不可贸然全面实行。比如,在采伐方式上,到底择伐好,还是皆伐好?这要取决于森林情况及更新方式。在陡坡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应采取轻度择伐方式,伐后靠天然更新;而过熟林生长在地势较平坦地方,就要求用皆伐方式,伐后用人工更新,而且对伐区上的树木伐得越平净越好,连比较小的树也伐下来,因为,一则,社会上需用小规格木材;二则,在伐区上哪怕你留下一棵天然幼树,将来都会妨害人工幼林的生长。
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森林更新工作,还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凡更新成就较好的地方,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主要是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合理密植,抚育保护等。但是,任何一项技术措施的推行,同样必须本着因地制宜、不违“林时”的原则。比如要适地种树,就首先要对土质、地势、树种进行调查,让不同树种按不同自然情况,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活、成林。相反,有些树种由于选地不当,即使成活,也生长不良,更不易成林。细致整地,是造林前不可缺少的工序,对改良土壤、消灭杂草、促进有机物分解,有重大作用,而整地方法要根据迹地类型、地势、土壤、植被等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缓坡地采用带状整地,造林既成活率高、生长快、减少幼林抚育次数,又省工、便于机耕作业,苗木四周不积水,减少冻害。而排水不良的低湿地,则宜采用筑高床,或翻草皮子的整地方法。可见,森林更新的技术措施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无论是树种的选择、植树密度、改良土壤,都要因地因时而异地加以鉴别、选定、改造和发展。违背这一条,就会出现盲目性,给工作造成损失。
森林更新工作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它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东西,树木特性各异,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而自然条件又因时因地而异。我们要作好这项工作,就不仅要看到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这种树和那种树的共同点,而且要看到它们的不同点,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我们多年的体会,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来源于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源于生产斗争的实践。无论森林更新方式,还是各项技术措施,都要充分依靠工人、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切实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利害,加以选定。无数事实证明,只要认真地改进领导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凡事与群众商量,坚持“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方针,森林更新工作就会多快好省地得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