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杂谈一与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0
第5版()
专栏:

杂谈一与二
沙英
“一”与“二”,是最简单的字,也是最小的数,这是谁都知道的,似乎没有什么可谈的;不过,如果思索一下与这两个字有关的一些话和问题,也会对我们的思想和思想方法有所启发。
“一心一意”闹革命,“同党一条心”,“和群众打成一片”,“全国一盘棋”,“团结一致”……你看,这个“一”字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个“一”字,当一的不一,闹革命不是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同党不是一条心,而是半条心或者两条心,那总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迟早要暴露自己的面目。如果不是同群众打成一片,而是同群众散成两片,只知站在群众的头上发号施令,不愿意听取群众的意见,不愿意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愿意在必要时等待群众;或者一味迁就群众,对群众不宣传、不教育,缩手缩脚,放弃领导,成了尾巴主义,那总是不受群众欢迎的人,不可能把革命工作搞好的。如果不坚持“全国一盘棋”,没有全局观点,没有全国范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没有分工合作、相互的协作和支援,不能把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统一的安排,而是过分分散,各自为政,以邻为壑[huò],互不支援,只顾部分,不顾整体,那是无法进行经济建设的,任何事情也搞不好的。如果不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不坚持团结一致,同德同心地做好工作,而是涣散团结,离心离德,瓦解斗志,为革命制造困难,那只有使同志感到痛心,使敌人感到高兴而已。
掌握“两点论”,坚持“两条腿走路”,对敌人要有“两手”,……两和二是同义,这又说明“二”字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个“二”字,当二的不二,譬如说,不掌握“两点论”,而是“一点论”,忘记了“真理是全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是片面性和绝对化。如果听意见不是用两只耳朵听,而是用一只耳朵听,那就不能“兼听则明”,而是“偏听则暗”。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包括一整套“同时并举”,即“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如果我们不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而是用一条腿或一条半腿走路,跛[bǒ]足前进,结果那就不能多快好省,而必然是少慢差费。如果对待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不是用革命的两手去反对反革命的两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用一手去对抗敌人的两手,那就容易为敌人的阴谋所欺骗,麻痹了自己,放松了警惕,丧失主动,最后使革命遭受祸害。
由此看来,借着“一”与“二”的线索,打开脑筋的机器,思考一些问题,从而坚定自己的革命立场,端正思想方法——为党为国,忠心不二,坚持团结一致,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一心一意做革命工作;并且掌握“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善于用“两条腿走路”,善于运用“革命的两手”,……这难道不是很有益处的吗?
一与二,是表示次序的先后和分量的轻重。通常,次序的排列,问题的论述,都有先后的区别,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当然,有些次序的排列是有偶然性的,第一和第二、第三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面,次序的排列不是随便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既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我们是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的统一论者,认为只有先建成社会主义然后才能建设共产主义,既不会混淆两个阶段,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我国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我们只有经过革命和建设,富强起来,文化发展了,这才能改变“穷”和“白”的状况。我国国民经济中“农、轻、重”的安排,说明三者的地位是有差别的,不能等量齐观,也不能次序颠倒,而必须是一农业、二轻工业、三重工业。我们不论演讲、作文和写书,总有章节、段落和层次,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区别,这要根据分量的轻重和逻辑系统来确定;否则,一二三四,随便排列,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那是形式主义的方法。在我们做工作的时候,在一定时期内,总有主次、重轻、急缓、先后的不同,也要排一下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从而把第一位的工作当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另外辅以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拣起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毛泽东同志要我们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既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工作,使十个指头有节奏地动作,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道理,成天忙忙乱乱,不知第一、第二,不分轻重缓急;或者有纲无目,“纲举”不能“目张”,形成“单打一”;或者有目无纲,齐头并进,百废俱兴,形成平均主义,结果是一样也做不好。
由此看来,不论工作和学习,在我们面临的大量的复杂问题的情况下面,一定要具体分析,加强计划性,将第一、第二、第三的次序,作全面安排,既抓住重点,又照顾一般,纲举目张,协调地前进,那就会更有成效。
小孩子最先学习知识,常常扳着指头,从一二三学识数。如果注意这样的小事情,也能启发我们的思想。一与二,或者二与三,是表示数目的大小和数量的关系。我们观察任何事物,不能不注意数目的大小及数量的关系和界限。
一与二是最小的数,一与二的增减,有时微不足道,只表示事物发展的渐进性,而并不影响事物质的变化,不必斤斤计较。但是量的变化到一定程度,哪怕是微小的增减,就会引起飞跃、质变、渐进过程的中断。“海有边,江有底”,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都有一个界限,越过了这个界限,就发生质的变化。列宁说过,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哪怕是在同一方向“多走一小步”,那就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国有两句古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微小的差别,也是不能忽视的。例如化学元素,由于原子核所带阳电荷在数量上的差别,就要引起一种元素向另一种元素的转化,氢原子核的阳电荷是一,氦是二,锂是三,铍是四,等等。在某些会议上进行表决时,有时由于一票之多数,即通过一个决议而否定另外一些意见。在体育比赛时,有时由于一二分的差别,即有冠军、亚军之分。我们吃饭总要一口一口地吃,走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工作也要一件一件地做。有人看不起点点滴滴的工作,满足于“大呼笼”;其实,点点滴滴的工作是不可轻视的,“滴水穿石”,“集腋成裘”,社会主义大厦是由于集中许多的一砖一瓦而建筑起来的。学问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荀子在《劝学篇》中,曾把这种积累过程生动地比之为“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这是说,积累过程经过一个由少到多的量变,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就会出现伟大的质变。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都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趋向:缓慢的进化和迅速的飞跃,发展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到根本的质变的转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量与质的统一。我们既要把握事物的数量,又要把握事物的质量。例如工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注意产品的数量,而且要注意增加产品的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我们在研究量的方面时不可忽视事物的质的方面,必须把量的关系和质的特点看成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一”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数,但同时它本身又包含有多样性,例如它是整个正负数数系中的基数,它表示任何数的零次方,代表分子分母相等的一切分数,如此等等。这是从数学方面来看的。如果从哲学方面看来,可以形象地说:一中是包含着二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世界上的每一事物、每一现象,都是一个统一体,它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包含着互相排斥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正是矛盾着的两方面又统一,又斗争,才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前提,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叫同一性、统一性或一致性。列宁说:“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着的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他又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哲学笔记》)
任何一种生产,一种生产方式,都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生产力,一个方面是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是矛盾的统一。我们要想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首先要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平衡与不平衡两个方面,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有的快,有的慢,总是不平衡的;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又经常要求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就是要研究新的矛盾和新的情况,加以调整,建立新的更高级的平衡,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主集中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的内部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民主,一个方面是集中。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工农联盟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工人阶级和农民是它的两个方面。这两个阶级虽然也有矛盾,但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各个时期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进行着共同的斗争。现在,这两个阶级,正在相互支援,城乡协作,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阶级的联盟是牢不可破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观察任何一个事物、现象和过程,都要应用这个规律。处理任何一个大大小小的问题也都要如此。毛泽东同志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那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那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反对党八股》)
由此看来,当我们观察任何一个事物和问题的时候,都不要把它看成“铁板一块”,不加分析,而应当看到它内部的矛盾,看到矛盾的两方面。究竟两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各占什么地位,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是次要的,两方面是怎样联系和怎样斗争的,两方面又怎样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等等。上面所谈的坚持“两点论”,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事物内部的矛盾是逐渐暴露的,当新事物刚一出现的时候,它的矛盾并不是怎样显著的,不易察觉的,这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政治上的敏感。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事物,不仅对它的环境和外部条件要进行调查研究,而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事物里面去进行调查研究,才能认识它的本质,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对待问题,忌带表面性。什么叫表面性?毛泽东同志说:“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矛盾论》)
总之,辩证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的发展规律。当然,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回事,一个人在主观上是否认识它、承认它又是一回事;同时承认它是一回事,能否应用它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因此,毛泽东同志常常要我们学点哲学。如果我们能学点唯物论,学点辩证法,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去观察和分析事物,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那是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极大好处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