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羌笛”和“杨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0
第6版()
专栏:诗文小语

“羌笛”和“杨柳”
夏静岩
最近,不少作者谈到王之涣的《凉州词》。有人说“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句,“羌笛和折杨柳曲无关,杨柳就是杨柳,应该还它本来的面目。”又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不”字,应该作“未”字解。强调此诗没有怨情而有乐观主义的精神等等。我个人却有不同意见。羌笛如果不和《折杨柳》的曲子有关,笛和杨柳是两样东西,一竹一木,怎样打交道?即使能打交道,诗人又怎会知道?必须由诗人听见笛子里吹出《折杨柳》曲,然后才能触起在边塞的人的感情的。梁乐府有《胡吹歌》:“上马不捉鞭,反拗[ǎo]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唐余延寿《折杨柳》诗有“莫吹胡塞曲,愁杀陇头人。”都可证明。明杨慎《升庵诗话》解说王之涣此诗,有“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等话。当然这些旧说出之于封建士大夫之口,我们应该批判地接受,但如果要还它本来的面目,也只能这样解释。(须知我们只是解释,并非创作。)王之涣本人也是封建士大夫,他不会有我们今天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来创作的吧。何况即使牵强附会地解释也未必能解释出乐观主义的精神来呢?
历史主义地看问题是很重要的学习,即使解释一首小诗也往往有人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古人、甚至要求古人照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去办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