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科学会堂春常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3
第5版()
专栏:

科学会堂春常在
新华社记者 高洁 奚锦芬
在上海西区南昌路上,有一幢[chuáng]高大的淡黄色建筑物,整日里,门前车水马龙,十分热闹。这就是上海著名的科学会堂所在地,也是上海学术界活动的中心。
科学家们工作之余,经常来这里休憩[qì]、交谈。年轻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教师和工农技术革新能手喜欢到这里听听学者、专家的报告,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或者是同学者、专家们一起,交谈和讨论某一学术问题。每天,这个科学会堂要接待成百上千的人。
12月17日,一个平常的星期天,这里却显得分外热闹。走进大门,紧靠楼梯的一块黑板上,写满了当天活动日程:大礼堂——生物化学会成立大会;一零三室——语文学会座谈会;一零一室——船舶电机特性的讨论;一一五室——生理科学会药理学论文报告;二零五室——遗传学报告等等。三个大小礼堂和十四间会议室全告客满。
这一天,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曹锡华教授都在这里作学术报告。一间可以容纳近百人的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听众中有中年的高等学校教师,也有钻研数学的大学生。苏步青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他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情况;接着是曹锡华教授报告代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群表示论”。曹锡华教授花了两星期时间准备这次报告,除了介绍德国勃尔纳《群表示论》的原著外,还参考了其他外文著述,讲得深入浅出,听的人津津有味。举办这样的学术报告,是数学会的经常活动内容之一,科学会堂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这个科学会堂设立的时间说来并不长。解放前,它原是供资产阶级阔老们游憩、消遣的场所,解放时已经破旧不堪。自从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以后,有关部门便拟议为上海的知识界提供一个学术活动的中心,于是看上了这个交通方便而又安静的地方。195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总工会等单位开始将这里重新修葺[qì],在楼前空地铺上草坪,四周栽植树木花草。整个建筑焕然一新。1957年以来,这里便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会会员们经常聚会的地方。各学会一年一度检阅科学研究成果的年会,也多半在这里举行。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为满足各方面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各学会还经常举办系统的知识讲座,广泛吸收非会员参加听讲;以后又相继开办夜大学,让科学之宫为工农群众开门。从此,科学会堂不仅成为学术活动的中心,并且成为传播知识的场所。
17日这天举办的各种讲座之中,有一堂是复旦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刘祖洞讲授摩尔根遗传学中“染色体和连锁群”的问题。一间可以容纳二百多人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这已是动物和植物学会联合举办的遗传学讲座中的第十一讲了。这说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遗传学中米丘林和摩尔根学派的争鸣,在上海和全国已进行很长时间了,今年以来,报纸上连续发表好些文章,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很多人希望更多知道一些两方面的理论依据,动、植物学会便在科学会堂举办了这个讲座,邀请两方面研究有素的学者和高等学校教师采取隔周交叉上课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两派理论。第一讲就是复旦大学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开始的。这个讲座开办以来,听众十分踊跃,其中有大、中学校教师,青年研究人员,也有医生和农业育种工作者。在听众中,不少是同时兼听两派理论的。在这以前两天,这里还有过一次金属学会办举的金属检验讲座,听众中竟有从一百五十公里以外专程赶来的戚墅[shù]堰机车车辆厂的检验技术员。他们不仅自己专心听讲,而且每次回去以后,还把学到的知识转授给同室工作的伙伴们。
翻开科学会堂管理人员的记录簿,可以看到,11、12两个月单是各自然科学学会举办的各种专题报告会就有三十五次之多,类似遗传学讲座那样的系统知识讲座不下十种。
在科学会堂东端幽静的一角,有两间宽敞明亮的大屋子,一张张长方桌上铺着白色台布,盆里的菊花散发出清香,阳光透过南面的落地窗户射进来,把整个屋子照得温暖如春。这是科学会堂的阅览室,里面陈列着许多最新出版的外文期刊。每天,特别是星期日,有不少热心的读者来这里埋头抄阅资料。国营第一纺织机械厂的工程师朱鼎荪和上海百货采购供应站的商品检验员陆更新,就是这里的老读者。陆更新家住上海东北角的虹口区,到这里来去路上要花三四个小时,是什么力量使这位从事商业工作的中年人对科学技术发生了这么浓厚的兴趣呢?陆更新说,从事社会主义商业工作的人,不仅要指导消费,还要指导生产,为改进产品质量、增加国家收入服务。我懂一些外文,读到好的外国资料,可以介绍给工厂作生产上的参考。两三个月来,他的两个抄本已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外文期刊上有关塑料和电动手表方面的许多资料。朱鼎荪正在研究改进翻砂用的砂泥成分和性能,他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外国同行的一些新的工作动向。
到了晚上,一天的演讲、会议活动结束了,科学会堂里仍然灯火通明,这时业余夜大学又开始上课了。上海各自然科学学会共举办有包括理、工、农、医各科的十七所业余夜大学,学员三千多人,大部分是工人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其中一部分夜大学是在科学会堂里上课的。到了星期六的晚上,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二楼大礼堂经常放映科技电影或是国内外最新出厂的影片;茶室里,三三两两的科学家、教授们在品茗谈心。有时,人民评弹团、上海京剧院和上海著名的歌唱家们,也应邀来这里联欢演出,会堂里扬起欢乐的琴声、歌声,久久不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