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甘甲荣—优秀的粮食保管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5
第2版()
专栏:

甘甲荣—优秀的粮食保管员
新华社记者 陈怀宁
共产党员甘甲荣,是广西贵县桥圩公社粮食管理所的保管员。他自从1956年开始干这个工作以来,一贯积极负责,兢兢业业,曾先后六次被评为贵县、玉林专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先进工作者。今年以来,他所保管的粮仓基本上达到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标准。
7月的一个深夜,时钟敲过了十二点。甘甲荣在熟睡中被一阵震耳的雷声惊醒,窗外哗哗地下着大雨,狂风叫啸着,是暴风雨来临了。“仓库有没有问题?”这个念头一闪,他立刻从床上爬起来,点上煤油灯,顺序检查着仓库。最后到了第五号仓内,巡视四周,只见屋角边有三处正在漏雨。还好,雨水只打湿了粮面的谷壳灰。他用随身带来的脸盆和水桶接住漏水,又在四旁铺上麻袋,防止雨水溅湿周围的粮食。雨愈下愈大,脸盆和水桶很快就盛满了,他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端出去倒了再接,接了再倒。他忍受着闷热,在仓内直待到夜里三点,大雨停止,他才放心地离开粮仓。接着,他修理了仓房屋顶漏雨的地方,使粮食安全地度过了雨季。
不久以前,甘甲荣检查粮仓的时候,发现火车站第一号粮仓的粮食有些发热,立即寻找原因,又对比了新圩第三号粮仓的情况。这两个仓库条件相似,粮食在同一时间入库,入库前后也同样细致地做好消毒和保管工作,而且入库时后一个粮仓粮食含的水分还比前一个粮仓的高,为什么火车站第一号仓的粮食开始发热,新圩第三号仓的粮食却完好如常呢?他独自思考了几天,又邀请其他保管员一道上粮仓检查研究,再翻阅了《粮食储仓工作常识》等书籍,终于得出结论:火车站第一号仓粮食堆放得既高又实,超过仓容标准,因而不易通风而发热;新圩第三号仓粮食堆放的高度适宜,又不过实,容易通风排热。找到了原因后,他立即组织力量处理了发热的粮食,并且按往常的习惯,把这条经验详细地记录在工作日记本上,作为以后改进工作的参考。
甘甲荣还十分关心各大队和生产队的粮食保管工作。五年多来,他跑遍了全公社二十个大队、三百六十三个生产队,熟知每个生产大队粮食保管工作情况,有重点地协助。平时每遇刮大风、下大雨,他都协助公社干部向各生产大队通知防雨防风注意事项。(附图片)
启雄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