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广州棋坛名手辈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7
第4版()
专栏:

广州棋坛名手辈出
覃剑秋
冬天,在有“象棋城”之称的广州,各处棋坛晚上还是灯光如昼,热闹非凡。
广州人喜欢看象棋。在广州,万人观看一场象棋比赛,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前些日子,上海象棋队在广州访问比赛,广州文化公园的四个大棋盘下面,每天晚上都挤满了成千上万的“棋迷”,即使是已经到了公园散场的时候,他们还在那里流连忘返。
建国十二年来,广州市棋坛名手辈出。在这些名将的行列中,有闻名全国的杨官璘[lín],陈松顺等人。谈谈杨官璘的“底细”是很有意思的。
1949年,香港举行了一次象棋名手邀请赛,邀请了当时香港第一流棋手黎子健、曾益谦等人进行比赛。在比赛进行中,一个二十多岁穿着一套土布衣服的年轻人来到比赛场地。据说,这位青年是东莞[guǎn]县的一个“乡下棋手”,准备参加这次名手比赛。但是,一个寂寂无闻的“乡下棋手”能够在香港地方参加名手邀请赛吗?不用说,是不可能的。在生活的煎迫下,这位青年人终于沦落在香港以摆象棋为“业”,靠微薄的收入过活。这位年轻人就是杨官璘。
过去想参加名手赛而被拒于门外的杨官璘,在1951年回到广州以后,获得充分的机会参加了上百次的比赛,棋艺蒸蒸日上,并在1956、1957、1959年三次获得了中国象棋的全国冠军称号。这位贫农家庭出身的棋手,不只在棋艺上发射出耀目的光芒,在党的教育下,他的政治觉悟也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目前,他还是广东省政协委员,并且担任广州棋社主席和《象棋月刊》的主编。
广州棋坛的青年棋手也不断涌现。全市十四名甲组棋手当中,大半数是新手。其中蔡福如、陈柏祥在1960年全国象棋锦标赛中已经崭露头角,分别取得全国第九名和第十四名。
广州市象棋新生力量是一级级在成长着的。除了这些青年棋手外,广州市还有不少的少年和儿童棋手。
解放后,广州市先后在市内设立了十个棋坛,除了大家熟悉的广州文化公园中的一座宽敞明亮、红廊绿瓦的“风雨棋坛”之外,在古木参天的海幢[chuáng]公园,花木秀丽的中央公园,东山区铁路工人文化宫,西关文化公园,工人文化宫等地,都设有可供观众欣赏的大棋盘设备的棋坛。
棋坛分“擂台赛”和象棋讲座两种。“擂台赛”由广州市甲组棋手为“擂台主”,“攻擂”群众能胜“擂台主”六局的,可以参加“攻擂入围赛”,入围赛前五名有资格参加甲组联赛。象棋讲座是棋手在大棋盘上向“棋迷”分析象棋对局,指出胜负关键,研究战略战术,把对局在群众面前作“活”的评注。每天晚上,棋手讲,“棋迷”听,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象棋课。
“象棋城”除了这些生动活泼的棋坛活动之外,还有普及象棋的象棋讲习班、棋艺函授班、儿童象棋班等。此外,还经常举行测验赛、表演赛、女子象棋比赛、儿童象棋邀请赛,以及象棋名手表演赛等。
看到这些棋坛新手的成长,老一代的棋手怎能不欢欣鼓舞呢!
解放前的广州,每天晚上,在马路旁边或者在一些公园的墙脚下面,你会见到一些面容憔悴[cuì]的人,坐在一盏发出昏昏欲睡的黄色光芒的火油灯后面,在他面前摆着几个破破旧旧的棋盘,棋盘上摆着让“双马局”、“单马局”,还有什么“十三太保”、“七星聚会”、“跨海征东”等残局。摆棋局的人露出了一副强作精神的笑容,在招徕客人。他们盼望赢回当夜的宿费和明天的饭钱。广州棋坛宿将陈松顺解放前就像他师傅钟珍那样,曾经走上这一条道路。
现在,这些当年被迫漂泊江湖无依无靠的老棋手,已经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翁。当年被称为广东棋坛“四大天王”之一的卢辉,已被聘为广东文史馆的馆员,致力于棋艺研究工作。陈松顺现在是广州市政协委员,又是《象棋月刊》的副主编。
(据新华社广州2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