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金银滩——访南尖公社大圈水产捕捞养殖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8
第1版()
专栏:

金银滩
——访南尖公社大圈水产捕捞养殖场
李彦阁
我们到南尖公社大圈水产捕捞养殖场的时候,正赶上落潮,养殖场的社员们三三两两提筐携篓,带着工具去“赶海”。人们用“蛎钩子”从沙滩里挠出一堆堆的白蚬子和沙蚬,从岩礁上敲下牡蛎。有的毛蚶子,半张着壳,露出鲜红的贝肉,可以顺手拣起来。那密密层层的小海螺,叮在礁石上,用手往筐里搂就行了。仅仅一个多小时,个个社员都是筐平篓满。这样的“赶海”,在这个养殖场里是一日两潮。养殖工人早晚采捕两次,全部采捕作业时间不过四个小时,每人每天可收获一二百斤的贝类水产品。
“这样一亩滩涂的收益比几十亩好地出项还大。”县水产局隋同志告诉我,一九五九年搞了一块牡蛎试验田,亩产牡蛎头七万多斤,价值相当于亩产千斤水稻的稻田二十亩地的收益。这七万斤牡蛎头可折净肉约一万斤,相当于近百头猪所提供的肉食量。无怪人们夸耀他们经营的滩涂是“金银滩”了。
过去这儿贝类资源不怎么丰富。如今所以这样富庶,是大跃进的成果,是人民公社制度带来的好处。南尖人民公社沿海有三万五千多亩滩涂,天然生殖着各种贝类水产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多少年来,滩涂上出产的贝类,一向是谁得便谁采捕。滥采滥捕的结果,使贝类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产量一年少于一年。人们也不是不知道应当把滩涂上的贝类资源管理起来,等长成了再采,产量就可以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可是,由于受个体小生产方式的限制,没有力量能够把分散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经营成千上万亩的滩涂。合作化以后,因为社小、人力有限,海滩又不是一个社的,管理不了。渔民们搞滩涂贝类养殖的愿望,在人民公社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成立人民公社短短三年,社员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往日的荒滩,经营成为“金银滩”了。经过人工养殖的贝类不论产量和品位都有明显的提高。过去亩产一千来斤,现在增到一两万斤。过去一人一天多者采二三十斤,少者十几斤,现在一人一天可采一二百斤。大圈水产养殖场总支副书记刘盛江同志说:“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贝类人工养殖是快速发展肉食品的一条投资少、收效快的道路。发展贝类养殖一不用船舶网具,二不用油脂、棉纱等渔需物资,只要有人力,就可以大大发展。”他还向我们描绘了这个场贝类养殖的前景。
看了沿海滩涂贝类养殖的收益,深深感到我国水产资源的丰富,海水养殖潜力之大,大自然这座宝库正待我们去开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