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海城老大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1-12-28
第6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海城老大夫
宗业 王冲
每天,当黎明刚刚来到辽宁海城的时候,在县人民医院的院子里,就会听到唰唰的扫地声。这时,没起床的人们忙喊:“快,老大夫已经扫上啦……”
老大夫王著三,别看已经六十七岁啦,满腔热情却赛过小伙子。
上班啦。他照例先在候诊室巡视一遍,边安慰病人,边寻找重病号,以便提前处置。他一边细致地诊察着病儿,一边微笑着回答家长们的话。
作为儿科中医师,老大夫在患者身旁整整度过了五十个春秋;可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兴过。他耐心地看着,问着,听着,说着,开方拿药,再三嘱咐,每天不但要处理几十个患者,还常常跑到药房帮助新调剂员配药、包药。
下班的钟早已打过了。又来了患者。他还是热情地、耐心地看。当他送完最后一个患者走出医院时,那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老大夫经常到自己负责保健的地段去挨家逐户地访问,巡视病儿,和家长谈家常,宣传卫生知识。人们把他当做尊敬的医生,又把他当做知心的朋友;哪家有几口人,几个小孩,谁好患病,他都清清楚楚。党的领导,群众的帮助,加上自己的认真负责,老大夫十年来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今年8月,在他的屋里,又增加了一张“五好工作者”的奖状。
每逢假日,在城里很难找到老大夫。他又下乡去了。东家看病,西家送药;张家唠家常,李家去劝架,有时还到田地里去转游。解放前,老大夫的家乡——城西二里路的荒岭子和郭家屯一带的大约六七百户乡亲的来信,都是寄到城里再由他义务转送。直到解放初没有乡邮员,他还不辞劳苦、不避风雨地去做义务乡邮员。当乡亲们打开亲人的来信时,感激地说:“老大夫,让我们说什么好呢?多少个因为家事争吵的人,听到他的脚步声,忙转怒为喜,双双地迎上来……。解放前,他给海城德兴长药房当门诊医生,家乡附近的数以百计的农民,连几分钱的药费都拿不出,他就给付了。今天,乡亲们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有了幸福,逗着说:“老大夫,我们的账可该还了吧?”老大夫哈哈大笑起来。他一边吃着乡亲们刚刚摘下来的瓜果,一边感慨地说:“以前咱们穷人吃药,就是吃苦水啊!现今生活一好,有病的也少了,我从来想不到咱们会有今天!”
老大夫原来是个贫苦的农民,二十二岁开始担负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只种几亩地,自己还患着肺病,常常在年节时揭不开锅盖。现在,他每月工资一百多元,全家只有一个老太太吃闲饭。但他仍然保持几十年来的俭朴作风:没有一件毛料衣服,没有一身大衣或皮袄,没有自己下过一次饭馆,没有浪费过一分钱。儿女们给他买了不少新鞋,他都舍不得穿。1952年给他买的一双高腰皮鞋,样子早已过时,破皮掌几乎连成片,他还经常穿着。儿子穿过的一件破衬衫,他补了补,又穿了三个夏天。有些好心的同志劝他:“您穿点好的吧,免得不了解情况的人笑话。”他笑着说:“勤俭者常乐呀!”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儿女说:“我小时候只有一件破大衫,有时洗完了等着穿,用火烤。和今天比,天上地下!要永远听党的话,力求俭朴。”
如今,老大夫已是海城县的人民代表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