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中国水利学会举行学术会议 讨论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整治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03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水利学会举行学术会议
讨论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整治措施
最近,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关于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及其整治措施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门的科学技术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和老河工等。
会议认为,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投入运行后,由于水库调蓄洪水拦截泥沙的作用,黄河下游河道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由于清水冲刷的结果,黄河下游河床将以下切为主,还是将以展宽为主?在新的水文、泥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趋势将向弯曲性河道发展,还是将转化为具有江心洲的河型?等等。会上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河床将以下切为主,还是将以展宽为主的问题,与会者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枯水流量时(四千一五千秒立米以下),在下游河道枢纽工程以下的自由段,由于清水具有一定的洗沙能力,河床将以下切为主;但在遇较大洪水时,主流仍将发生摆动,促使河道展宽。也有人认为,下切不仅限于自由段,整个河道也有下切趋势。另外一种意见认为,由于边界条件未变,不仅大水时河床将发生摆动,而且中小水时河床也有可能发生摆动,从而使得河道展宽。此外,小水时河床容易坐湾,也可能造成滩地坍塌。滩地冲失不能回淤,因而清水下泄主要是使河床展宽。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根据目前已有资料,必须对下切与展宽两方面都有充分估计,现在还不能过早下结论。
关于河型转化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黄河将由堆积性河流变为侵蚀性河流,游荡特性将逐步减弱。但是对河道演变最终趋势,会上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根据世界上多数清水河流特点及模型试验结果,水性总是趋弯的,因此,黄河下游河道演变最终也将趋向于弯曲性。另一种意见认为,水性趋弯并不能说明黄河将来必然转化为弯曲性河道,而根据三门峡建成后的水文和泥沙条件以及黄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宽窄相间的河段外形,黄河下游将来会出现较稳定的?河和江心洲。
关于河道治理工程的措施,会上也有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黄河下游应整治为弯曲性河道还是具有稳定江心洲的河道?近期河道整治工程应以控制主流为主,还是应以护滩为主?
主张黄河下游整治为弯曲性河道的主要理由是:弯曲性河道溪线比较稳定,弯道导流长度较大,有利于下游段河势的稳定。护滩工程集中凹岸,在凸岸淤地成滩,能较好地满足防洪、引水、保护滩地及航运的要求。主张将黄河下游整治成具有稳定江心洲河型的理由是:江心洲平面外形较稳定,分?后环流减弱,工程养护量小,而稳定?河对于保证灌溉引水是有利的。既然河道本身演变趋势是向具有稳定江心洲的河型转化,治导线也就应该因势利导,促进其向稳定江心洲发展。另外一种意见则认为,按弯曲性河道并不排斥在个别河段特定部位出现江心洲,因此在设计治导线时,应该强调从实际出发;如果个别河段存在心滩及?河,那么,只要不妨碍行洪引水及航运,可按江心洲来整治,待将来根据发展需要再决定是否塞支强干,改造为弯曲性河道。至于近期工程安排问题,多数同志都强调指出:逐步控制主流与遏止滩地坍塌必须紧密结合。片面强调护滩,放弃对主流的控制,将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片面强调控制主流(真正控制主流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大量滩地崩塌,将不仅丧失前进阵地,造成被动,而且也因主流可能改变方向而造成当前防汛抢险的严重威胁。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目前三门峡到秦厂区间洪水尚未得到控制,河势摇动还比较强烈,单一治导线不可能适应大、中、小水不同情况,控导二方面并不能起到控导主流的作用,因而应该从保护滩地着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