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访陶拉盖图发电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06
第3版()
专栏:蒙古通讯

访陶拉盖图发电厂
本报记者 黄远
正当蒙古人民以欢欣鼓舞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的时候,我国帮助蒙古建设的乌兰巴托陶拉盖图发电厂,正式建成移交给了蒙古,并投入运转。
陶拉盖图发电厂,总容电量为一万二千瓩,是目前蒙古仅次于乌兰巴托发电厂的第二个大发电厂。它投入生产后,不仅可以满足陶拉盖图工业区所有工厂企业的电力需要,而且还可以向市区输送一部分电力,基本上可以解决目前乌兰巴托市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
在发电厂移交的前夕,记者到厂内进行了参观访问。
一走进发电厂,首先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内煤仓”布局方案,厂房宽敞,明亮。
这里没有其他工厂那种嘈杂忙碌的景象,却像是办公室那样安静,工人们坐在控制台旁,看着各种仪表遥控操纵全部生产运转过程。厂内所有的运行过程——从输煤到送电,都是现代化的。煤运入厂房后,通过输煤栈桥,送入抛煤机,由鼓风机吹入锅炉。在输煤栈桥的入口处,装有自动煤秤,自动地记录着用煤量。只要一按电纽,冲灰水泵便开动起来,通过冲灰管道,把煤碴冲到一公里以外的出灰场了。污水也由专设的污水管道排出。烟囱上设有除尘设备。
这里的生产操作过程都是自动化的,自动启动,自动供水,自动调整电压,自动通风。各种数字的记录是由电子仪表自动地记下的。发电机和输电线路上都装备有精确的防止事故的各种警报讯号。为了确保供电、供水的安全,电气设备和附属转动机械,都是双套的,如果这一个坏了,另一个便自动地投入运转。
在主厂房的旁边,设有化验煤、水、油的化学试验室、电气试验室、热工试验室和机修厂。宽大的办公大楼,通过天桥和主厂连接起来。
发电厂附近建设了专供工厂职工居住的福利区。在这里,有五幢三层楼房的职工住宅、托儿所、商店,建筑总面积达一万一千六百二十九点二八平方米。
陶拉盖图发电厂的全部设备,大至锅炉、电机设备,小至五金材料,建筑用的砖瓦、钢筋和水泥等,全部是我国制造,从我国千里迢迢地运来的。为了保证电厂按时投入生产,我国上海、天津、沈阳、北京等城市的数百个工厂,为这个电厂生产了质量优良的设备和仪器,并及时安全地运送到这里。在建厂过程中,我国派来了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他们担负了从选择厂址、设计施工直到安装、试运转全部建设任务,他们在蒙古高寒的条件下,冒着零下四十八度的严寒,坚持冬季施工,使整个电厂,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为了使发电厂早日投入生产,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严寒带来的巨大困难条件下,决定用打眼爆破的方法,进行冬季施工。
1960年3月4日,工人们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破土动工了。他们抱起巨大的电钻,分三班昼夜不停地向着比石头还要硬的冻土发起了强大的进攻。由于缺少电钻,部分工人便用钎[jiān]和大锤在冻土上打眼。刺骨的寒风,使工人们只能干上两三小时,手脚就被冻僵。比石头还坚硬的冻土,把很多工人的手脚都震裂了虎口,流出鲜血,但他们为了蒙古的社会主义建设,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不管在何种困难面前,他们从未叫过一声苦,却越干越有劲。手脚冻僵了,他们就到暖室去烤一烤、喝口热水,接着再干下去。工人徐朝阳、贾福等的手背震伤了,鲜血直往外淌,又冷又痛,工地领导上曾三番五次地动员他们休息,但是,他们却继续坚持工作。整个工程进度越来越快。原定每人每天的工作定额是零点四土方,而实际上却达到了一点五土方。郎义虎生产小队,开始时一天只能打四个眼,后来一天达到了二十三个眼。在工人们的顽强战斗下,终于在溶冻前,全部做完了地下管道沟和厂基工程。接着又投入了抢建主厂房的战斗。这时,正是蒙古的雨季,阴雨连绵,但他们仍然冒雨施工。
当主厂房的土建工作基本完成后,安装工作紧接着在第二个严寒的冬季开始了,这时最低温度降到了零下四十八度。在这样的严寒下施工,一般都是采用暖气锅炉来取暖。但是,工人们为了节约开支,争取时间,他们采用了土法取暖,以移动式保温棚和挡风屏,再配合手提炉加热法,因陋就简地在露天和高空进行锅炉的组合安装。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三台锅炉就安装完毕,安装质量良好。
中国技术员工们在安装过程中,把各种机械设备的性能、安装方法,耐心地告诉参加安装的蒙古工人兄弟。在试运转以后,中国技术人员又通过讲课、现场表演、手把手教等各种方法,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将在这个厂里工作的蒙古工人们。现在,在电厂实习的一百零七个蒙古员工,由于中国工人的耐心传授和他们自己的努力下,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操纵生产的知识,为今后全部地掌握操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