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推动技术改革 学习老农经验 开展文化活动 江苏近十万农中毕业生活跃生产前线 广大群众把他们叫作“好社员”“好管家”“公道会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06
第4版()
专栏:

推动技术改革 学习老农经验 开展文化活动
江苏近十万农中毕业生活跃生产前线
广大群众把他们叫作“好社员”“好管家”“公道会计”
新华社南京4日电 江苏省近十万名农业中学毕业生活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大部分人都工作得很出色。
广大群众十分喜爱这批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把他们叫做“好社员”、“好管家”、“公道会计”。他们之中不少人被农村人民公社评为红旗手,有一些人当了人民代表。据东台县不完全的统计,农业中学毕业生中有49%被评为红旗手、“五好”青年和优秀团员,其中有一部分人还被选拔为公社的基层干部。
这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农业生产知识和社会主义觉悟的青年人,生长在农村,学习在农村,和农村有紧密的联系,他们到了生产队就活跃在生产第一线,把自己的知识献给农村,成为推广农业技术和技术革新的带头人。江阴县西石桥、石庄等农业中学毕业生,运用数学物理知识,创制和仿制切草机、喷粉器、饲料搅拌器、稻麦两用脱粒机等十几种新式农具,喷粉器已经在公社推广使用。东台县沈灶农业中学的毕业生陈远均等回公社后受了两天集中训练,学会了播种机的操作技术。在实际操作中,他们看到播种器的轮盘有时滚动不灵,就苦心钻研改进办法,终于使轮盘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滚动,减少了摩擦力,不仅保证了播种正常进行,而且从两人操作改为一人操作。这个方法在全公社推广以后,节约了几百个劳动力。同时,另外几个毕业生陈远济、邓学千等又改进了播种器的两翼等部件,提高了工效;最后他们进一步摸索、试验,又制成了晴雨两用播种器,加快了播种速度。
这些农业中学毕业生在劳动实践中,还主动向老农学习生产经验,并和他们共同研究,因而许多生产上的改进,都比较符合本地的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吴县建设农业中学毕业生屠庚甲,在山芋温床育苗时,向当地农民学习了“一头加温”的办法后,又进一步研究成功了“两头加温”法,结果使每百斤山芋种所育成的苗从过去的八千枝提高到一万三千枝。
这批为群众喜爱的农业中学学生,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不畏艰辛,不嫌脏累,处处带头,事事领先。江宁县汤山公社农业中学毕业生皇甫大跃,在凉秋天气时车水,总是一大早先到,第一个跳下水里把水车安装好,歇工的时候,他又主动去挖泥堵决口。有一天,他正在吃晚饭,大队通知有风雨,他饭碗一放就带头到田里堆捆散放着的稻子,六七个年轻的社员看他去了也跟着去,他们一起干到了深夜。吴县胥口农业中学毕业生俞小妹,毕业后第二天就担任了民校教师。由于她能够克服困难,认真钻研,她教的班在公社全辅导区统一考试中,平均成绩达到九十三分,名列第一。她因此被群众评为一等模范教师。江阴县西石桥农业中学毕业生梅雪元接手当会计以后,立刻把小队的存账盘结清楚,并且帮助队长把过去制订的财务管理制度、记工制度、生产进度表、社员作息时间表加以修订,使它更加健全。社员们说:“有这样事事清楚、笔笔有账的好会计,我们放心了。”
许多农业中学毕业生在劳动的间隙,还积极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他们大都担任了宣传员、读报员、业余文化教员,利用读报、文化学习、出黑板报、画壁画等多种多样形式,向群众讲解政策,传授技术。东台县沈灶公社农业中学毕业生焦恒昌等,通过俱乐部的活动,给社员讲了包产超产的政策后,社员周宏恺说:“我过去不知道超产有啥好处,农业中学学生给我开了窍。实产超包产是千斤担子大家挑的大事,往后一定更要加劲干。”大伙为了秋熟超包产,阴雨天也去积肥,几天工夫,割了六万多斤青草,沤制后能施三十多亩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