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耕地在哪里 人就住哪里 后沟队居住因地制宜远地近种连年多打粮 东坡队接受教训动员社员回山庄种好远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07
第2版()
专栏:

耕地在哪里 人就住哪里
后沟队居住因地制宜远地近种连年多打粮
东坡队接受教训动员社员回山庄种好远地
本报太原6日电 耕地在哪里,人就应该住在哪里。这是发展山区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经验。山西翼城县甘泉公社西社生产大队有两个生产队,在这方面的做法不同,生产效果也大不相同。
西社大队的后沟生产队,有二十三户社员,一直分居在两个山庄里。他们安居乐业,一心一意生产,1959年,粮食亩产由1957年的二百二十斤,递增到二百四十六斤和三百一十三斤;1960年遭灾过大,亩产下降到二百四十三斤;1961年前半年虽然受旱,全年平均亩产仍达到三百零三斤。东坡生产队,有十三户社员,1958年以前居住在两个庄子里。1958年秋季,有十二户搬到其他大村落户。几个月后虽又搬了回来,但因不重视山区生产,全队一百四十八亩土地,粮食亩产逐年下降,1961年开始回升,也才达到二百三十七斤,比1958年还减产三十五斤。
这两个生产队,都在中条山的半腰。岭高沟深,坡陡土薄,地块碎小,交通不便,是两个队的共同特点。从劳力和畜力上看,两队基本相同;论地块,东坡比后沟要好得多。但是,后沟生产队的社员,遵照党的建设山区的方针,在长年生产中摸到了这样一条经验:要发展山区的农业生产,就必须因地制宜扩大耕地面积,种好远地薄地,提高所有土地的单位产量。在这个问题上,东坡生产队走了不同的道路。东坡队的部分干部和社员,认为住到大村、平川好,又便于领导生产。这样,1958年秋季,有的社员搬到大村居住,有的社员下了平川落户。山上有些土地弃耕了,有的即使人们还在耕种,也因社员下山,把原来的近地现在成了远地,经营不那么细心了。这一年的秋收,他们比别的队延长了四十天,种麦推迟了一个节令,秋田没有全部进行秋耕。从此以后,这个队的生产伤了元气,受到了挫折。
同一个时期,后沟队在秋收和种麦胜利结束后,组织两个山庄的社员,分头对全队土地逐块作了调查,民主制订了“巧种坏地”的三年规划。按照这个规划,三年当中,全队一百零七条地堰,条条铲除了柴草,培起了地埂,活土层由原来的三四寸厚增加到三四尺;二十七亩坡地,修成了梯田,分水岭上开挖了三条排洪渠道,控制了水土流失;在沟里筑坝拦洪、截沟漫地,三年当中扩大耕地面积二十多亩,占原有土地的11%。大牲畜由原来的五头,增加到八头;羊子由原来的三十八只,增加到五十七只。每户平均有一头半猪。施肥面积由1957年的73%,到彻底消灭白茬下种。1961年秋分以前,大队组织了一次小麦播种质量检查,评比结果,后沟队领先。东坡生产队长王金城同志赞美地说:“后沟的土地,种出油来了!”
东坡生产队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纠正了住大村、下平川的作法,哪个庄的社员又回到了哪个庄上,生产队也采取了措施,积极争取在二年时间赶上后沟生产队的水平。从上面两个生产队的事实对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庄小村的增产潜力很大,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光明前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