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经济作物地区怎样规划今年生产? 岭头大队社员经过讨论,认识到经济作物地区农民的光荣责任 各生产队按国家需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习惯落实蔗田面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09
第1版()
专栏:

经济作物地区怎样规划今年生产?
岭头大队社员经过讨论,认识到经济作物地区农民的光荣责任
各生产队按国家需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习惯落实蔗田面积
本报讯 “经济作物地区应当如何规划1962年生产?怎样完成国家提出的经济作物种植任务?”广西桂平县西山公社岭头大队的社员们,最近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扭转了一部分人重粮食轻经济作物的思想,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按国家需要种植经济作物,是经济作物地区农民对国家应尽的光荣责任。接着,各生产队就因地制宜地落实了1962年甘蔗种植计划和其他作物的种植计划。
岭头大队从1957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甘蔗,几年来甘蔗面积都占总耕地面积的20%到40%。根据这个大队的种植习惯、交通方便、靠近糖厂等条件和国家的需要,公社建议这个大队1962年种蔗九百亩,比1961年增加三百二十一亩。但是,开始的时候,各生产队初步规划1962年只种甘蔗七百亩。
为什么九百亩的种蔗计划无法落实呢?原来有一部分干部和社员有这样一种想法:种水稻可以多得超产粮;种蔗费工多,成本高,而且种多种少基本口粮都一样。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些生产队就打算今年少种甘蔗。
大队党支部针对这种情况,对本队能否扩大蔗田面积的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认为全大队今年可能种蔗九百亩;但是,要使群众服从国家的需要,必须首先解决思想问题,并解决口粮分配的问题。于是,大队党支部发动干部、社员讨论“经济作物地区应当如何规划1962年生产,怎样完成国家提出的经济作物种植任务”的问题。在讨论中,大队党支部引导社员算了三笔账:(1)算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账。算账后,大家说:国家投资建设的桂平糖厂就在我们大队旁边,我们蔗农不种蔗供应糖厂,又靠谁来种蔗呢?二队社员甘海明说:“棉农种棉,我们才有衣服穿,工人做工,我们才有东西用,我们蔗农不种蔗,大家哪来糖吃?”(2)算国家对蔗区的支援账。他们说,1957年以来,国家每年都供应许多化肥和贷款给蔗区,蔗区口粮也保证供应,出售甘蔗还有优待和奖励,真是样样照顾到了。
(3)算种蔗的得益账。1957年种蔗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38%,收益占总收入的45%。1961年种蔗面积占21%,收入占31%。自从种了蔗,收入连年增加,1961年总收入比1956年增长将近一倍。此外,种甘蔗还可以把各项农活错开,调节农忙农闲,有利生产,蔗叶又可作耕牛饲料、作烧柴等等,好处很多。算了这三笔账,干部和社员提高了认识,决定按国家需要扩大蔗田面积。
同时,大队又发动群众商量改进了蔗区粮食的分配办法,使这些队的口粮标准不低于或稍高于种水稻的队。这样,群众很满意,第二生产队原来只打算种七十亩甘蔗,现在增加到一百零四亩。各生产队也把土地进行排队,重新作了规划:宿根蔗能保留的尽量保留,适宜种蔗的田优先安排种蔗。全大队十二个生产队1962年共计划种蔗九百亩,达到了公社提出的要求。
种蔗计划落实之后,大队党支部又引导各队在搞好甘蔗生产的同时争取多打粮食。第二生产队社员在讨论中找到了增产粮食的门路:
(一)在甘蔗地间种、套种绿豆、红薯等;
(二)加工加肥,种好水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种植计划落实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进一步调动了起来。到1961年12月27日止,全大队已犁田91%,积肥两千多担。很多生产队还一边砍蔗,一边处理宿根蔗,一边选留甘蔗种,计划在春节前完成新根蔗的种植计划,力争春耕生产主动。
(原载广西日报)(附图片)
河南新乡七里营公社刘庄大队通过深入调查,因地制宜地安排棉花的种植面积。社员们为了给棉田备足底肥,积极展开积制肥料活动
新华社记者 詹耀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