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树雄心立大志 学西铺赶西铺 东铺大队扭转三年连续减产局面 一九六一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二十六,卖余粮十一万多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0
第2版()
专栏:

树雄心立大志 学西铺赶西铺
东铺大队扭转三年连续减产局面
一九六一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百分之二十六,卖余粮十一万多斤
本报讯 河北遵化县建明公社东铺大队干部和社员,立志学西铺、赶西铺,苦干一年,生产大幅度增长,扭转了三年来连续减产的局面;决心二、三年内争取在粮食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西铺。
条件相近 生产悬殊
东铺和西铺是相邻的两个大队,论人口和劳力,论自然条件和生产资料,大致相同。论水利条件,东铺比西铺还好些。公社化以前,两个大队同属建明农业合作社。1957年东铺粮食亩产四百斤,西铺亩产四百零九斤。可是,1960年,西铺粮食亩产增长到六百零五点三斤,总产量由1957年的五十七万多斤增长到六十二万多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七百八十多斤,牲畜也逐年增多,社员的日子越过越好。东铺的粮食亩产到1960年是四百三十九斤,总产量由1957年四十三万斤降到三十二万多斤,平均每人占有粮食五百六十九斤,比西铺低二百多斤,牲畜也逐年减少。
问题在哪里
1961年春天整风整社时,东铺的社员向大队干部提出了尖锐批评。干部和社员一起认真总结了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找到了比西铺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西铺认真执行多种多收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的方针。东铺不但没有积极扩大耕地面积,甚至有一些比较好的山地,也扔掉不种了;由于没有重视积肥造肥、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第二、西铺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奖惩严明。东铺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第三、西铺大力帮助社员养猪,猪的存栏数连年增加。东铺养猪数逐年大幅度下降,猪少肥缺,影响了粮食产量。第四、西铺干部作风民主,经常参加劳动,关心群众。东铺干部的作风就差一些。
方向明确了
找到问题的根子,干部和群众心明眼亮,学西铺赶西铺有了明确的方向。为了加强领导工作,全队补选了五名优秀社员担任生产队长,公社主任王国藩帮助他们制定了学赶西铺的三年规划,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教育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必须参加生产、关心群众。
贯彻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
一年来,东铺大队由于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有力地调动了群众劳动积极性。去年春天种地的时候,大队长温自清感到评工记分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可是缺少改进办法。这时他想起西铺大队长杜振友贯彻执行政策的经验是碰到棘手的问题,要紧紧依靠群众。于是他就把这个难题交给群众讨论,最后由大家民主议定:便于计件的活儿,包工到作业组,按人计件;不便于计件的活儿,死分活记;大队干部实行定额生产定额补贴,生产队干部按生产记分。这样作以后,劳动效率提高了,群众都满意。
干部社员拧成一股劲
一年来,东铺大队干部的工作作风大有转变。过去经常忙家庭副业的党支部书记张永清和副书记、大队长温自清,跳出小家庭的圈子,更多地为集体生产操心,积极参加劳动。干部带头劳动,鼓舞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许多问题在生产中及时得到解决。
1961年春天安排种植计划,老农张旺提出应该在南山坡上种一些玉米。有些队干部认为南山上适合种谷子、高粱,没有种过玉米,种了也长不好。党支部把这个意见提交全体社员讨论,经过同有经验的老农商量,认为张旺的意见有道理。结果,1961年在南山坡种的玉米,增产了几万斤粮食。社员们欢喜地说:“自从学习西铺,种地是庄稼人说话算数了。”
准备条件再赶西铺
东铺大队发愤图强,一年来扭转了三年连续减产的局面,196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四十万四千多斤,比1960年增长26%,平均每亩四百八十二点五斤,比1960年提高9.9%(1961年西铺粮食增长速度为3.3%)。全大队卖给国家余粮十一万六千七百斤,还有储备粮二万多斤,生产队还有超产粮二万多斤。大牲畜比1960年增长18.5%,猪只比1960年增长一点二倍(西铺一年来增长25%),平均每户养猪近两口。但是从生产水平和社员生活水平方面看,东铺比西铺还相差很远。西铺粮食亩产比东铺高一百四十六斤,总产量高二十多万斤,猪只高将近一倍。
为了迎头赶上西铺,东铺大队今年除积极开荒外,还结合耕翻地头地边,利用冬闲大力修整坝阶、坝唇,扩大耕地面积。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决定在今后生产中大力抓水、肥和田间管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