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困难 剑门山区公社相互支援加紧备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0
第2版()
专栏:

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困难
剑门山区公社相互支援加紧备耕
本报成都9日电 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四川剑门山区人民,备耕工作热气腾腾,争取丰收的信心很足。
剑门山区东起嘉陵江,西临江漳平原,北接岷山,南抵川中丘陵地带。这里有“秋涝冬旱、十年九旱”的说法,是四川历史上多灾的地区之一。解放后山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从1959年开始又连续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1961年从春到冬旱涝交替不息。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公社的集体力量,向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大大减少了灾害的损失,不少社队比1960年增产,但大部地区仍比1960年减产或保持1960年水平。
怎样战胜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争取1962年农业丰收?这是灾区人民也是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最近记者从山区北部广元、江油等县直到山区中心的剑阁县,访问了许多县区社队干部和社员,得到的总的印象是山区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办法,有力量。
由于党的政策进一步贯彻,干部作风的改进,抗灾斗争经验的积累,许多受灾地区群众生活的妥善安排,因此,群众生产救灾的信心很高,都说:冬季再努一把力,今年增产是有把握的。在秋收结束以后,我们到了剑阁县的剑门公社剑门大队,广元县下寺公社的沙溪大队和剑阁县的武连公社和平大队,这是三个有代表性的地方。这些队生产上的共同困难是:水土大量流失,塘库垮漏,土地肥力减退,农具损坏较多;不同的是:剑门大队物质基础好些,猪牛有了回升,而和平大队则口粮低些,猪牛回升得慢一些。但是和平大队党支部书记聂绍满说得好:“我们土薄人不薄,队穷志不穷,有人民公社和群众,困难再多也能克服。”猪少肥缺,社员们充分利用山区的有利条件,收集落叶草皮,积造圈肥和堆肥。秋收一结束,就开展了蓄水保水活动,冬水田比1960年扩大三分之一,二十八口塘全部整好灌满了水,计划修整的二十四道埝已扎好二十道。但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很多,山区人民为争取1962年农业丰收要进行艰巨的工作,因此劳力相当紧张。
我们横穿剑门山区,走过许多公社。白天,院落里很少有人,许多人家都是关门上锁,全力忙于生产。有些地方,社员们索性把午饭带上山去吃。在积肥造肥活动中,每户社员都制订了售肥计划,合理安排公私用肥,把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鸡鸭粪、火灰和粪便,优先交给集体。像剑门、下寺、武连等公社,每户社员向集体交售的干粪就有好几百斤,稀肥就更多了。山区南部高池公社灯塔大队的一百七十多个社员,在集体积肥中,有八十多人超过定额。
在川陕公路上,记者不时碰到赶往山区南部的牛群。剑阁县汉阳区区委书记姜绍安告诉我们:南边元山区牛力不足,严重地影响冬耕和1962年生产。我们区牛多,社员们听说他们需要耕牛,都积极支援好牛、壮牛。这个区的三个公社最近就调出二十多头。至于公社与公社、队与队之间相互帮助克服困难的事例就更多了。汉阳公社有三个铸铧的技工,小剑公社和抄手公社却因没有铸铧技工而影响犁铧生产。汉阳公社就派出铸铧工到这两个公社,不仅积极帮助他们铸铧,还热情地培养了一批徒工。同样,当小剑公社知道汉阳、抄手公社打造农具缺乏木炭时,又主动送去了两万多斤炭。这样,三个公社打造农具的计划都顺利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