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现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0
第5版()
专栏:

现代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荆其诚

行为主义是本世纪十至三十年代在美国盛行的心理学派。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发表了《在一个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①一文,这篇文章是行为主义的宣布。我们知道,传统心理学有两个中心概念,即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对象,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行为主义就把自己的矛头指向它们。华生认为,过去的心理学都是在安乐椅上想出来的,行为主义将把心理学改革成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这种激烈的主张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在华生看来,心理学的意识概念是宗教神学的灵魂概念的同义语。同时,意识是不能被客观地观察的,而一切不能客观地观察的东西都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应该把意识从心理学的语汇中删除。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行为。行为是机体的许多简单反射的组合。刺激——反应(S—R),就是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给心理学所提出来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行为,就是当知道了刺激便能预料所要发生的反应,或者根据反应便能知道刺激是什么。这样,心理学家就可以有计划地“控制”行为的发生和变化。华生又把反应分为内部反应和外部反应。前者主要是身体内部的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这种反应可以用仪器进行记录;后者主要是横纹肌的活动,这种反应是可以直接观察研究的。华生在行为公式中没有把大脑的活动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他看来,科学家只有在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基础上才能谈论问题,而大脑的活动却是观察不到的。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刺激与反应之间只是一种纯粹机械式的关系,一个确定的刺激必然引起某种确定的反应。这就与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说里,外界刺激是引起大脑内部的神经运动过程,如分析综合、扩散集中、诱导等,最后才引起反射活动的。
否认了意识,立刻就遇到如何解释思惟的难题。行为主义把思惟看作是发音器官的肌肉活动。这就是说,行为主义是属于外围论的,即把心理活动的机制从中枢迁移到外部器官的活动上来。在行为主义看来,思惟和语言并没有根本差别,只是在内部和外部反应方式上有所不同。换句话说,人在思惟的时候就是在自言自语,只是将语言降低到无声的水平而已。
华生根据对婴儿的实验和观察,确认婴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反应,即恐惧、激怒和喜爱。每一种情绪反应都由确定的刺激所引起,并表现为一定的反应形式。成人的一切复杂的情绪表现,如害羞、仇恨、骄傲和嫉妒等,都由这三种简单反应发展出来。
至于行为主义的本能学说,华生在1919年以前是认为人和动物有本能的。他说,初生婴儿有某些先天遗传下来的简单活动,以后这些本能逐渐受到学习得来的习惯的补充,而变成完善化了的行为。但是在1925年以后,华生却完全否认了本能的存在。他说,人类行为不论是简单的或者是复杂的,都是学习训练的结果。华生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把人看成是完全被动的机体,可以任凭环境的摆布。
行为主义的思想根源是错综复杂的。它从机械唯物主义出发,最后却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此外还表现了一些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华生否认意识,实质上是实证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相信是实在的,而直接观察到的东西都是存在于人们经验之内的,所以物质对象就等于经验。这就构成了把客观事物归结为主观经验,经验以外的东西不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结论。实用主义者威廉·詹姆士早在1904年发表的《意识存在吗?》②一文中,也是想取消意识,代之以经验的。近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总是企图模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差别,把主体与客体融化在主观的经验之中,使自然科学走上唯心主义道路。行为主义的兴起正是在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时期,所以华生的哲学思想没能跑出它们的圈子。华生否认人的意识,取消人的自觉性,把人变成生物反应的总合,就等于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这种做法是符合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实际上为资产阶级压迫和奴役人民群众的行为作了辩护。因此,行为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看是荒谬的。
但是在资产阶级科学中,理论与事实材料之间常是矛盾的。在克服一个错误理论的同时,必须批判地对待它的事实。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是有过推动作用的。行为主义动摇了传统心理学的基石,为内省心理学敲了丧钟,此后心理学脱离思辩讨论的阶段,更多地从实验研究和事实分析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另外,行为主义强调心理活动的动作环节,观察婴儿收集事实材料,这也是有意义的。

到本世纪的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开始衰落下来。心理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否认意识、抹煞心理过程和忽视大脑作用是行不通的。但是,行为主义使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斗争却得到许多人的支持。这一路线的继承者们并不把自己叫做行为主义者,而把自己的工作叫作“行为研究”或“行为心理学”,也就是去掉“主义”二字以区别于华生的传统行为主义。有时他们也自称“新巴甫洛夫学派”。我们姑且把这一路线叫做“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引进了“操作主义”。操作主义是在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由物理学和语义学哲学中发展出来的,它企图从科学方法使各门科学统一起来。操作主义认为,科学概念所取得的意义要以所应用的操作方法来确定。在物理学中,所谓温度是由温度表的刻度表示出来的,如果改换了测量温度的工具和方法,那末温度概念的涵义也就改变了。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要有大家共同承认的标准测量工具、标准操作方法、统一叙述事实的原则等等,以避免在研究问题时因各人所用的术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造成混乱。操作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理论,它从强调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来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按照这个理论,科学材料只不过是操作的后果,而科学事实的本质则是很难知道的。在我们看来,实践是真理的最后标准;而操作主义则认为,认识的真实性要从人们的主观感觉上来确定,或者由大家来随意约定。操作主义体现在心理学中,就是要求心理学家用统一的自然科学的语言表达方式,说明事实材料是在什么样操作过程下得来的,把材料客观化或者用大家所约定的逻辑和数学公式表达出来,并能够加以验证。在心理学研究中作到了这些,便满足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要求。实际上在这个原则指导之下,尽管心理学家可以形式主义地运用一般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但是他们不一定对事实材料的实质进行分析。
第二,新行为主义提出研究行为的大脑机制的任务,并在研究中应用一套新的概念体系。在华生的学说中只有S-R公式,脑的中枢环节是不重要的。而新行为主义却公开宣布要研究行为的大脑机制问题。但是,由于新行为主义贯彻操作主义原则,所以在大脑机制的研究中就创造了一套“严格”的数理化了的术语。托尔曼(E.C.Tolman)在1938年引进了三个基本概念。行为起始于外在刺激条件,终止于行为反应。刺激条件是已知的东西,可以人为地布置和控制,所以叫做“独立变量”。行为反应需要根据刺激条件和通过脑的某种活动才实现出来,是可以观察到的东西,但不是独立的东西,所以叫做“依存变量”。脑的活动不能被观察到,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叫做“中间变量”。在心理学实验中,要根据行为的“独立变量”和“依存变量”,推测大脑活动的“中间变量”,也就是从确定的操作手续中研究行为的中枢机制。由于大脑的中枢过程是根据间接材料推论出来的,所以有很浓厚的假设性质。
以上是新行为主义的一般理论原则。由此可以看到,新行为主义是传统行为主义的发展,同时掺杂了近代物理学和语义学的观念。

在现代美国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中,赫尔(C.L.Hull,1884—1952)的数理分析理论比较流行。这一学说的特点是用数理公式和逻辑符号来标志所要研究的行为机制。赫尔认为,从刺激到反应要经过九个过程,即感受、内导相互作用、总合、泛化、动机、抑制、振荡、反应和强化。通过这些过程,外界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条件联系,行为便依照这种联系实现出来,于是形成了所谓的行为“习惯”。
这个学说的主要概念是在总合过程中产生的“习惯强度”(sHr)和在动机过程中的“生物驱力”(D)。习惯强度代表刺激与反应的条件联系强度,也就是代表某种行为方式的牢固程度。sHr是一个数量概念,它的数量值是由强化所决定的。强化是行动所获得的效果。当行动多次取得了效果,总合过程使S与R的联系加强,也就是发展了sHr。例如,动物需要完成一定的活动(如跑迷津)才能获得食物,食物就是对行为的强化。它增强着习惯强度,塑造了这一行为方式。以后动物在再需要摄取食物时,便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
在动机过程中,机体内部的生物驱力(D)发生作用。生物驱力是决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推动机体朝向一定方向去行动的动力。例如,饥饿就是一种生物驱力。sHr受D影响,其符号是sHr(X)D。因此,机体完成某一行为的力量或“反应势能”,可以根据习惯强度和生物驱力而推算出来。例如,从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次数和它的饥饿状态,来计算跑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看到,传统行为主义把机体看作一个完全被动的东西,而新行为主义则认为机体的活动是为某种内部动力驱驶的。
赫尔的学说主要用来解释学习问题,而记忆、思惟等高级心理现象则很少得到说明。这个学说比较强调心理活动的肌肉运动反应成分。内在刺激或外在刺激引起细微的运动反应,表现为心理现象。因此,心理现象与技能活动是相同性质的,它们仅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个学说所谈论的虽然是行为的生理机制,但是它没有立足在神经生理事实的基础之上。赫尔不考虑脑的神经机能与学说内容的具体联系,仅是用符号和公式来代替了机制的本身。他说:“神经生理学的知识还不能帮助我们来指明神经系统是怎样活动着的,还不能帮助我们来阐明行为的基本形式”③,因此,不能等待收集与神经生理学相符合的事实,而是需要绕过生理学的现实性来研究行为形成的规律。换句话说,在心理学研究中,神经生理学的事实材料不一定必要,只要能够根据演绎法,从逻辑概念上引伸出行为公式,便足以建立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了。这样的理论体系的正确性自然是难以检验的,恐怕很多地方流于概念上的虚构。

赫尔于1952年逝世。由于赫尔体系存在着上述弱点,近十年以来又出现了行为主义向神经生理学靠拢的倾向。这一方向的领导人是现届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海伯(D.O.Hebb)。他企图在行为主义的一般原则下,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成就,建立一个关于行为的“神经生理学说”,亦即所谓“细胞联合”学说④。
现代神经生理学作出了许多新的发现,例如外在刺激停止后神经细胞可以自主活动,经常在一起活动的细胞发生相互联接的生长过程,外在刺激与中枢神经兴奋有某种空间关系上的对应性等等。视觉生理学也发现,幼年失明的盲人经过手术复明,需要经过一段学习过程才能知觉图形。海伯从这些事实提出他的细胞联合的假设:在脑中经常一起活动的神经元,建立一定的闭合通路系统,形成一组细胞联合。例如,在一个三角图形的视觉刺激下,眼睛将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在脑内,神经过程也是按照三角形路线活动的。神经元A向神经元B,再向C,然后再向A传送冲动。如果中枢神经过程经常这样活动,这些神经元相联接处的突触的阻力便减低,使得这几个神经元容易按照这个方向传送冲动,从而形成了A—B—C—A—B—C—A……的闭合通路系统,也就是形成了A—B—C的细胞联合。这组细胞联合的整体活动,就相应于一个三角图形的感觉印象。触觉、听觉和其他感觉印象,也都是这样形成的细胞联合的活动。
在一组细胞联合建立巩固以后,刺激一个神经元便会造成整个细胞联合的振荡。再有,除了每一组细胞联合可以独立地活动以外,各组细胞联合之间也建立联系,因而一组细胞联合的活动还能引起另一组细胞联合的活动。另外,即使没有当前外界刺激,由于中枢原因,细胞联合仍可以自主振荡。这些相当于知觉、表象、联想和学习等心理过程。
海伯在细胞联合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假设:许多细胞联合可以在时间上进行链锁活动,也就是各组细胞联合一个接联一个地继续活动,这个过程叫做“时相顺序”。这相当于思惟的心理过程。当两个时相顺序同时进行时,它们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组合形式。如果细胞联合的新组合形式具有解决课题的价值,那就表现为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理解过程。
注意是细胞联合和时相顺序的选择性活动,也就是在一定内在或外在刺激作用下,只引起了某一组细胞联合或某一个时相顺序的活动。
感知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动作。例如,视觉伴随着眼睛的运动,触觉伴随着手臂的运动,因而所建立的细胞联合与脑的外导运动系统建立联系。所以细胞联合的活动也有运动成分,可以促成相应动作的实现。由一定时相顺序所实现的动作,就是有组织的活动。复杂的行为是在当前刺激所引起的细胞联合活动,以及中枢已建立的时相顺序的共同控制之下进行的。如果细胞联合A有同等的倾向去发动细胞联合B、C、D的活动,而当前刺激只有发动细胞联合D的倾向,那么A便为D所继续,行为就按照A—D的方向进行。
我们知道,在心理活动的机制问题上,新行为主义的基本看法是强调中枢的神经联系,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基本看法是强调中枢神经活动在空间关系上与外界刺激的某种相似性。海伯的细胞联合学说是结合了这两方面的看法。
海伯的细胞联合学说比华生和赫尔的学说前进了一步。这个学说说明了更广泛的心理现象,就不同于华生否认了心理现象而去谈论行为机制;这个学说结合神经生理学知识来解释心理活动的机制,就不同于赫尔用逻辑符号和公式把心理机制抽象化和神秘化。就目前国际评论来看,对这个学说的肯定性意见是较多的。当然,海伯的学说还在发展中,现在对它作出比较确定的评价还为时太早。
我们看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企图从生理方面来探讨行为机制问题。在行为主义产生以后的短短五十年之中,这一学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例举了行为主义的三个主要人物,他们代表着行为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采取着三种不同做法。从行为主义的发展趋势来看,愈来愈从一个心理学的全面理论发展成为关于大脑机制的局部理论,而一个局部理论总比一个全面理论容易建立些。
①《心理学评论》,第20卷,1913年,第158——177页。
②《哲学、心理学及科学方法论》杂志,第1卷,1904年,第477—491页。
③赫尔:《行为纲要》,1951年版,第5页。
④海伯:《心理学教科书》,1958年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