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贵州威宁自治县畜力充裕农业发展 耕地面积扩大施肥量增加 出售大批牛马支援外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1
第2版()
专栏:

  贵州威宁自治县畜力充裕农业发展
耕地面积扩大施肥量增加
出售大批牛马支援外地
本报贵阳10日电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各族人民,积极发展大牲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到1961年11月底,全县存栏牛马十一万五千多头,平均每户一点三头,每头耕畜平均负担耕地十九亩。
由于耕畜多,1961年全县的耕地面积比1950年扩大了二十一万多亩。全县大部地区冬耕地已在12月底翻犁完毕。交通不便的地方,大部分驮运由马匹负担,一些比较平坦的地区多用畜车运输。法地公社的法地大队现有牛马车四十部,全年可节约运输劳动力一百六十多个。大牲畜多,积的优质肥也多,给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以龙街区为例,1961年全区有牛马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二头,平均每亩施肥量为二千七百斤。因为肥多,这一年虽遭多年少见的霜雹灾害,粮食每亩平均产量仍比1956年增加二百多斤。大牲畜发展,也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和副食品。1959年以来,全县出售三千多头牛马支援省内省外许多地区;肉食牛八千多头,产牛皮一万七千九百七十张,总值达一百九十一万多元,全县平均每户收入二十二元。
威宁自治县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近几年来,认真实行“分户饲养,集体放牧,养用合一”的饲养管理办法。把属于集体的耕畜固定给社员喂养,相邻的社员户自愿结合推选出放牧员,白天集体放牧,夜间或雨雪天则分户饲养。放牧人员的工分报酬略高于同等农业劳动力。全县普遍推行“配种准胎、产仔成活、抚育成畜”的“三报喜三奖励”的奖励制度,从而调动了群众饲养繁殖耕畜的积极性。公社化后,全县三分之二的生产大队都建立了配种站,目前有五百多名配种人员,几年来基本上做到准胎满怀,幼畜成活率平均达到85%以上。1959年引进良种牛马九十多头,到1961年9月底已生下杂种大牲畜六百四十六头。
解放前,这个县曾是牲畜疫病流行蔓延的地方。解放后,兽医站逐年增多,1957年消灭了牛瘟,基本控制了散发性炭疽、出血性败血症等疫病。在冬寒来到之前,威宁自治县各族人民就及时准备饲草,整修圈舍,抓紧时机催肥壮膘,对老弱幼畜特别精心饲养,保证各类牲畜安全越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