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营业员的特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1
第2版()
专栏:

  营业员的特技
  “一抓准”
一位妇女匆匆走进上海建设食品商店,对营业员说:“我要赶火车,请快称一斤什锦硬糖给我。”说话间,一辆去北火车站的公共汽车远远驶来,快在附近停站了。营业员许汉任不慌不忙,从瓶里敏捷地连抓四把,放上秤台一称,刚好一斤,迅速装进纸袋,交给这位顾客,让她赶上汽车。
许汉任卖糖果是有名的“一抓准”。一九六○年在上海市表演,他抓了四包各重四两的糖果,份量三包准确,一包多一粒,时间只有三十八秒,获得全市第一。
糖果颗粒有大有小,有硬有软,包糖纸也多种多样,一把抓下去要份量完全准足,确实不太容易。老许在食品店卖糖果近十年了,他按照各种糖果的特点,估计它的份量练抓,数年如一日,渐渐找到了窍门。硬糖一般粒子小,份量轻,一斤在一百粒以上,抓的时候手指张开,用力大些,捏得紧些,软糖粒大而重,用力就小些。每次有新品种到货,许汉任总要看看是哪种原料做的,抓几把试试。经验日积月累,熟能生巧,他的手就像一杆秤似的,对全部是硬的或是软的糖果一抓便是四两,相差很少超过一粒。
“一口清”
上海杨浦区第三十七粮店营业员曹夏生,脑子里有把“算盘”,顾客上门,说明要买的品种、数量,他马上就会报出账来。有一天,一个顾客对曹夏生说:“我要买三十斤籼米、二十七斤面粉和三斤切面。”话音刚落,他随口答道:“八元八角六分。”果然分毫不差。
卖粮算账是粮店营业员的日常工作,可是会心算却不容易。特别是有些顾客同时买几个品种,数量不等,价格不同,要做到又准又快,对答如流,更不简单。
有人以为小曹年纪轻,脑子灵,算账当然快。其实并不完全这样,曹夏生那套本领是苦练出来的。四年以前他就开始学习在脑子里打算盘了。学心算,一是靠记忆,二是找诀窍。曹夏生把店里所有粮食品种一斤到十斤的售价,事先算出来排成一张表,边看边背,像学生记外国语的单词一样,有时候还请其他营业员考考他。但是记住这些还不顶用,顾客买的粮食一多怎么办呢?他又琢磨出一套先乘后加的办法。好比一百二十三斤粳[jīng]米的价钱,就先用乘法分别把“一百”、“二十”、“三”这三个斤数的价钱算好,然后加起来。起初算得慢点,经过几年锻炼,渐渐就熟练了。营业时,他一面听顾客说出品种、数量,一面脑子里就算起来。他做一笔交易,如果顾客买的品种不多,一般只要一两分钟。
在一次上海财贸部门操作技术表演会上,曹夏生表演的节目就叫“售粮算账一口清”。
隔皮断“瓤”
验收瓷碗有一项特技,内行人叫“抛皮”,就是把一捆密封扎好的碗,用手一抛,就能知道其中有没有碎的。上海土产公司九龙路瓷器仓库检验员顾正祥是“抛皮”能手。
顾正祥“抛皮”几乎百断百准。有些看过他操作的人,称赞他的耳朵像“听诊器”,眼力赛“爱克斯光”。最近顾正祥给人们作过一次表演。只见他双手捧起一捆,轻轻往上抛尺把高,全神贯注地倾听着碗捆中的声音。有一捆里面发出微微的“啪啦啪啦”响声,他的眼睛马上盯住发音部位,再抛一次,顺手托住,手指在碗捆的左端敲几下说:“这儿有只破了”。当场剪开稻草,果然掏出一只破了的碗来,于是换进好碗,用草绳重新扎好。检验工作做得干净利落,前后只有三十二秒钟。一捆瓷碗一般四十只,四周用稻草密密包扎,长途运输,难免有些碰碎,因此出售之前要经过检验整理。成千上万只碗如果逐只点收不知要点到何时,这个仓库验碗小组的检验员就用“抛皮”方法。起初顾正祥往往判断不准,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摸出一条路子来。他操作时思想集中,眼尖手快,特别注意碗捆抛在空中的声音。这种声音虽然微弱,但是大有讲究。他不仅能根据声音判断有没有破碗,而且还能从声音的长短、粗细和发音部位断定破碗在哪里,碎了几只。(新华社)(附图片)
  姚有多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