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不断探索钻研 做到精益求精 北大物理系两青年教师认真教好基础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2
第4版()
专栏:

  不断探索钻研 做到精益求精
北大物理系两青年教师认真教好基础课
“当公共汽车拐弯时,站着的人不自觉地向原来前进着的方向倾倒。人们一定会觉得很奇怪,没有人碰他、推他,为什么他会倒?”北京大学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的副教授丛树桐用这几句生动的开场白,把全教室三百多个学生吸引住了。
在这么多人的场合里,一个教师要能掌握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是件不容易的事。丛树桐常常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直接经验,去帮助他们掌握一些物理现象,进而引导他们理解这些现象的实质。丛树桐在这一堂课中就是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把学生引导到有关“惯性参照系”、“力学相对性原理”和“经典时空观”等一些较深的原理中去。
普通物理课是北京大学理科各系一门共同的基础课程,听课的学生特别多,一班就有两三百个学生。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在北京大学,这样的“大课”一般是由著名的教授讲授的。现在,这个大学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的五十六位青年教师,担负着全校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物理、无线电电子学、地质地理等七个系的普通物理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听课的学生一共有两千六百多人。教研室主任丛树桐和副主任李椿上的“大课”,得到广泛的好评。
在普通物理这门课程中,力学是第一部分。丛树桐颇有风趣地说:“每年我都是通过这一章和入学的新生打交道的。”他从这一章起,就特别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有一次,丛树桐发现一个学生对于牛顿定律中的一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他便同这个学生谈了两个小时,告诉他对这个问题不能等闲视之。这个学生回去以后花了很长时间复习,把和这概念有联系的一些问题都重新检验了一遍。
这两位青年教师一直把改进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方向。有一些青年教师曾经一度不安心于基础课的教学,可是丛树桐和李椿他们,多年来一直没有动摇过自己对基础课教学的责任感。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很多老教授逐步转移到建立新专门组的工作上去了,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便落到他们这些青年教师身上,当他们独立地担当起为青年学生攀登科学高峰打下扎实基础这个艰巨任务以后,就更加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李椿和丛树桐是1951年和1952年从大学毕业的。1952年,他们分别给教普通物理课的褚圣麟、虞福春、黄昆等教授当助手,为学生辅导习题课。当时,他们感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并不雄厚,所以从不满足于对普通物理的表面理解。他们一面跟学生一起听课,一面在课后为学生答疑和辅导。两人的口袋里经常揣着小本子,记录学生们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各式各样的错误和问题。一有空,两人就要凑在一起,交流记下来的情况。
他们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和学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能启发和加深教师对某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几年来,他们和学生接触得越多,积累的问题也就越多。情况明,决心大,有这么多问题作为依据,就使得他们在备课时,能够更周密地考虑怎样去阐[chǎn] 明一个基本概念,讲起课来也就更有把握。每次讲课以后,他们还要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题,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他们历年来从学生那里吸取来的。学生们对这些题目进行一番思考、比较和讨论以后,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了。
丛树桐和李椿的普通物理课教学工作虽然得到好评,但他们自己总是感到不满足,仍是不断地探索钻研,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丛树桐和李椿在备课时,既参考这些老教授的讲稿,又要求自己根据不同系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使讲课做到精益求精。
照本宣读不是好办法,得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李椿的切身体会。他分析一些系科学生的特点,认为数学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但结合实际事物的分析能力较差;生物系和化学系学生对现象描绘能力较强,但推理能力较差,因此同样是普通物理课,还必须区别不同的对象,不断地修改讲稿。
这两位青年教师对即使讲过几遍的课程内容,也经常要花上一二十个小时去准备。对待第一次接触的新内容,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讲得次数多了以后,往往同一个问题,自己就有七八份不同的讲稿。
新华社记者 张丽君(附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杨书中(右)、张晞奕(左),在向我国语言学界老前辈、中文系教授黎锦熙(中)求教 新华社记者 顾德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