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3
第5版()
专栏: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蔡君启
在党的领导下,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①一千几百年前唐代学者韩愈对教师的工作所做的这个概括,至今仍有它的正确性。它告诉我们什么是教师的任务,从而使我们懂得应该如何地重视教师的作用。
广义的教育,就是人们把人类社会已有的生产斗争经验和阶级斗争经验,传授给新的一代。社会的新的一代,如果不接受前人的教育,什么事都要亲身去从头做起,从头摸索经验,那么人类社会只能永远停滞在洪荒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讲的是学校教育,就是在国家举办的专门的教育机关里,有着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把从前人手里接受过来的知识,加上自己体验的总结,传递给学生。在现代国家里,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而学校教学工作的总的结果,又反转来给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把教学看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私人关系,而应该看做是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大事。
教师和学生,构成学校的主体;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居于主导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传道(讲理论)、授业(教技术)、解惑(解答疑难)的是教师,学生是闻道、受业的人。名师出高徒,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来,从打好科学知识基础这方面来说,多数情况的确是如此的。列宁就明确地指出过:“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②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特别提到在军事学校里选择校长和教师的重要性③。校长和教师的作用,在军事学校里是重要的,在所有学校里当然也都是重要的。
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实验、实习、考试等所有教学环节上负起他们应尽的责任,使他们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利用,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正当的发挥。事实证明,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这绝不是说,只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就行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足轻重的。不是这样。我们反对实用主义教育学把教师降低为辅导员的做法,同时也反对把教师供奉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学生只有叩头受教、背诵圣经的份儿。知识不是水,学生不是瓶子,教学不是向瓶子里灌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谈不到求得真才实学。我国古老的教育学早就指出了“教学相长”的规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过来会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学相长的原则下,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辅相成的。优秀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时刻也不忘记努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
有人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教师都要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抱这种见解的人,动机可能是纯洁的,但是按照事实来说,却不免是“空谈家”。列宁在1919年4月,谈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说:苏维埃“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这些科学、技术、艺术却在专家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头脑里。”④“……如果你不用这些材料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那你就是空谈家、饶舌者。”⑤我们现在的情况,比列宁说这些话的时候要好一些。由于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坚持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并且十分重视工农群众知识化的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批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但是,现有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还是满足不了国家建设的需要。我们应该团结一切专家,来建设社会主义。在我国,过去为旧社会服务的几百万知识分子,现在已转到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在高等学校中,我们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其他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服务。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绝不能离开党的领导。这一点,即便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教师也不能例外。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纳入正确的轨道。不能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为在教学工作上听任教师兴之所至。因此比较全面的理解应该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教学相长的原则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有人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怀疑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否正确。他们设想,在某些高等工科学校里,实行边干边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课为辅的办法。他们考虑这样会更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其实,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误解。作为整个人类的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来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不是工厂或科学研究机关;学生在学校里主要的是学习现成的知识,不是主要地从事科学研究;社会要求学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高等的基础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的时候,有教师传授给他们,在实验、实习的时候,有教师指点他们。所有这些条件,都决定了学校有可能而且有必要采取最经济的办法,务期收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人类教育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知识是可以传授的,经验是可以传播的。“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⑥。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对于古人、外人或教师来说,是直接经验,如果它们“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⑦。由此可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着重学习书本知识,而不必事事去实践,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丝毫没有违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理。问题在于教材和教法,必须恰当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会不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精神,或者把教师在某一节课程中讲授的不完全正确的论断囫囵吞枣地接受过去?应该说,这跟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关系,问题在于学生怎样学习。大家知道,知识是无限的,任何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还不长,高等学校的教材仍然在建设的过程中,在教师中有些人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资产阶级的思想,况且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学派。因此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又善于独立思考。如果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可以在课后通过适当的途径提出自己的见解,供教师参考;但是不能当堂提出批评,影响教学的进行。至于高年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需要展开讨论,那是“百家争鸣”的问题,应该放到学术活动中去进行,不要跟教学工作混在一起。教学必须有秩序地进行,才能保证提高教学的质量。
  韩愈:《师说》。
  《列宁全集》第15卷第438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0页。
  《列宁全集》第29卷第50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277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