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一个交肥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4
第4版()
专栏:

  一个交肥日
  本报记者 戴德义
12月3日,是河南省偃师县杜楼公社吓田寨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的“交肥日”。
这天清晨,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尽,家家户户已经把积攒好的肥料,从院内抬到大门口,一堆挨着一堆,把一街两边的空地塞得满满的。有的堆成长方形,有的堆成正方形,也有的来不及整理就堆了个宝塔形。这样,很自然的形成了一个户户比粪堆、堆堆赛质量的交肥大检阅。
验收开始了。队长、会计和三个社员代表组成的验收小组,由南向北挨户检验。被群众称为“公道人”的社员代表王长顺,今天手执三齿铁耙,朝着粪堆中心耙了几下,让验收组的人看过外边再瞧里面,共同过目后,好商量评定等级。接着,队长杨通和用尺子量了长度、宽度和高度,把尺寸一一报给会计老王。老王拨弄着算盘,很快的求出了数量。另外的两个代表将户主姓名以及肥料的类别、等级、数量,一一写在一面小旗上,插到粪堆上,征求社员意见。直到交肥户与验收小组双方意见取得一致后,才按照等级、数量发给社员应得的报酬。
当验收小组来到常然老大娘的粪堆前,五个人几乎是同时喊出:“她!怎么积了这么多肥?”——这堆肥并不是全队最大的,但为什么会引起验收小组的惊奇呢?原来,常老大娘是上次交肥最少的户,别人看她年纪大,孩子小,无劳力,并没有要求她多积多交。可是,她认为这是最不体面的事了,因为她忘不了解放前拼死干活仍然不得温饱的苦难日子;也想到公社化后在连续三年大旱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较好收成,1961年夏秋两季她就分了一百二十四斤超产粮。这个鲜明的对照,使她更加热爱集体了。从此,她起的特别早,在做早饭以前,先扫院内,再扫街上的树叶;晚上,孩子睡了,她不是用人粪尿浇灌沤肥的树叶,就是翻捣快要沤成的肥料。就这样,她积交的肥料由上次的一点一七车上升到四点九二车,质量由三等跃到了一等。
跨过一条街,再往西走,就是保持个人交肥最高纪录的郭云老大娘的粪堆了。提起郭老大娘的积肥方法,村里人很自然的就想起她那个陈旧了的荆条篮。郭老大娘不管春夏秋冬,每逢下地做活,都要带着一个荆条篮,见到树叶杂草就拾,回到家总是满满的一篮。她一个人每次交肥都在五车以上。这次是七车还多一点。她又一次荣获了全队个人交肥的最高纪录。
爱集体、多交肥、交好肥的,其实何止郭云和常然两位老大娘。犁、耙、耩地、喂牲口、种蔬菜、作泥工样样精通的王定,一家十口人,三个半劳力,一月之间积肥达十二车。
这一天,验收了三十八户社员的肥料,共一百八十三车。交肥在五车以上的户,占交肥总户数的80%以上;上等和中等肥又占了绝大部分。
这个生产队开展的社员“交肥日”活动,是从1961年1月开始的,一月一次,这一次已经是第十二次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