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十三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6
第2版()
专栏:

  十三老
  新华
“十三老”,是天津钻镗床厂职工对钣全小组十三名老工人的尊称。这个尊称是在大跃进开始时叫开的,到现在几乎在全厂流行了。
“十三老”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年纪最大的已经有五十八岁了。别看他们人老,志气可高着呢!
1961年渔汛前夕,天津港务局海运处一艘渔轮的离合器坏了,不能出海,要求钻镗床厂帮助解决。离合器这种活比较精密,工人都没做过,而且要得又急,厂里各车间的活也都安排定了。这活接不接呢?人们的意见不一。“十三老”是主张把活接下来的,他们说:这是关系人民生活的大事,就是有些困难也要干。
活儿接下来了,“十三老”担任总装。大部活件做得还都顺利,只是离合片旋偏了,无法总装。车间主任思前想后,觉得只有重做。有人还说:当初要是不接这活也就不用着急了。主持总装的“十三老”组长于景龙却不这样想,他觉得总会有办法,就主动向车间主任把难题要过来。
第二天早晨不到五点钟,车间主任就起来向车间走去,想赶早想出一个主意。车间里的灯亮着,灯下影影绰绰有人在忙着,仔细一看却是于景龙。原来,于景龙在头天晚上和老伙伴们商量了一个办法,天不亮就跑来试验了。老于见主任来了,就一边比划一边解释:在离合片做偏了的地方剔个槽,再在离合片与机器接触的地方也剔个槽,用键一插。他说:“这不就行了吗!”主任一听恍然大悟,立刻说:“你们真有两下子。咱们赶快和船上的人说说去。”当港务局海运处的工作人员听说以后,也同意这个办法,并且感谢他们的支援。
别人干活遇到了困难,老工人们知道了,也像对自己的活一样上心。前几个月,厂里接到一批手推车条帽活。老工人们知道这活并不太难,只是厂里没有适用的设备,用手工做得很长时间。于是,他们便琢磨开了,想要做些工具,提个合理化建议。
过不几天,事情果然找到他们头上来了。兄弟组用手工打眼套扣,做出来的成品好多不合格,进度很慢。车间决定把活转给他们。“十三老”组长一听,欣然地说:“也好!我们正在研究办法准备给领导提一个合理化建议呢!这么一来就自己干吧!”
接着,他们开了两次“诸葛亮会”,把各人想过的办法凑起来。苏全贞、赵玉和用旧料做了台套丝机,朱国富做了台打眼胎具,使手推车条帽这批支援农业生产的活,加工进度加快了很多。不但避免了原来很可能出现的脱期危险,反而提前七小时完成了。
“十三老”主动抢难活干,迎着困难积极想办法的事迹是很多的。最近三年中,他们发挥集体智慧,革新技术四百件,突破技术比较复杂或时间紧迫的难关不下二百起;连续三十五个月超额完成任务;出手的产品全部合格。1960年,曾经被评为天津市的模范小组。几年来,“十三老”对国家建设的前途越看越清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
有一天,于景龙正在干活,看见新来的工人赵玉和下料很利索,只用一张三角尺来回划几下就成了,就对赵玉和说:“赵师傅!你的法真巧,收我当个徒弟,学学你这招儿!”赵玉和还以为这位七级老师傅在开玩笑呢!于景龙又说:“这可是真的,学到你这手不光眼前有用,将来用处就更大。我总觉着,我们干活不能光看眼前,将来还要为建设共产主义出力呢!一个人光凭老经验哪行!”赵玉和看到他是真心实意,就一五一十地教起来。
这种事对全组工人启发很大。在一次会上,有人说:“一人会一种,互相一交流,日子长了,不就成了多面手啦!”于是,组里互相拜师,互教互学的活动很快开展起来了。
老工人们上技术课大都很积极,但开始时张连科和马福亭常是晚来早走,有时还无故请假。为什么呢?张连科对于景龙说:“岁数大了,学了就忘,哪记得住!”
于景龙却说:“您真是越老越糊涂了!在旧社会时你记得住,可是谁让你学呀!锯动就有末,不能多记,少记点也有好处呀!”
“可不是!”张连科想起旧社会的苦来,差点掉了眼泪。从那以后,他学得非常认真。马福亭受到启发,也积极起来。谁要问他俩为什么这样用功学习,马福亭说:“干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还不巧!”张连科则说:“现在的东西不够用,不学,怎么盖社会主义大楼。”不久前,“十三老”请车间党支部书记给他们讲了《矛盾论》。他们又在开始学习政治理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