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青年班里的老矿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8
第2版()
专栏:

  青年班里的老矿工
  本报记者 康国志
吉林省西安煤矿红旗青年采煤班自从1959年成立以来,连续三年提前超额完成年采煤计划。班长刘福森谈到这个成绩的时候说:“这荣誉是和老工人张立书的工作分不开的。”
五十二岁的共产党员张立书,已有二十五年工龄了。他是由刘福森请求领导上调到青年采煤班来的,是全班唯一的老矿工,也是全班二十多名青年工人最尊敬的人。这位老矿工关心和帮助青年工人的事迹是很多的,这里只能记述一部分。
“他为什么缺勤?”
青年工人李作范有了什么事?他为什么缺勤?张立书惦记在心上,要去探望探望。
青年工人们知道张立书的这个心思,就围着他说长论短。李凤林说:“要李作范上班,只有他媳妇能说动他。”有人又插一句:“他媳妇有文化,嘴喳子硬,跟她说好了,准能奏效;要是说不好啊,可别把你这糟老爷子给顶出来呀!”这句话逗得大家哄然大笑。
隔一天,张立书到了李作范家。一进屋,李作范笑呵呵地迎上来。李作范的爱人也把纸烟递到面前,笑着问好。张立书一看这媳妇果然知情达理,再看室内,收拾得干净利落,更感到她是个精明人。看来,通过她帮助李作范准是个好办法。
话从生活谈起。李作范一家五口,三个大人,两个小孩。李作范的爱人在当地一个工厂当主任,他父亲也在一家工厂工作,家里收入多,日子过得挺好。张立书听人说过,李作范不愁吃穿,懒病一来就要歇工,这几天八成是老毛病又犯了。
张立书转转话题,准备一步一步把事情弄清楚。老人家问李作范的爱人:“你们厂的生产怎样啊?”
“大家干劲很高,就是煤少一点。厂小,煤给得少。要是煤炭多些,我们还可以多增产。”
“是啊,工业生产要煤,人民生活要煤,现在煤紧哪!这是我们煤矿工人的责任。”说到这里,张立书直截了当地说:“实不瞒你,我是来谈作范出勤的事。我是采煤工,他是井下木工,有我没他,好似戏里有丑无旦,怎能唱好呢?再想想,你是主任,工人缺勤,生产能好吗?”
这几句话,说到李作范夫妇心里去了。接着,张立书讲了年轻人应该发愤向上,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末了,他还问李作范在家里是不是有事,要不要请假。
李作范的爱人看看她丈夫,抢先回答:“家里有什么事能用得着他,还不是那个老毛病。”说得三个人都笑了。她还说:“老人家放心吧,作范上班的事,包在我身上啦!”
张立书走后,她劝李作范不要偷懒,要照着老人家的话去做。从第二天起,李作范果然风雨不误,月月满勤,有两次夜里零点上班,他误了通勤车,就一气走了十多里路,赶到了矿上。伙伴们开玩笑地问他:“过去用车子接都不来,现在怎么‘骑’路也来了?”他回答说:“事情是变的嘛,老爷子找到门上,我还能不变样?”
像帮助李作范一样,张立书去年还帮助了几名新工人由缺勤到满勤,使全班出勤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安全票
一天,黑亮亮的优质煤炭,像泉水似的从井里源源运出。木工刘文清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架棚子,打顶子,一步不拉。这时,他只注意眼前的活儿,没顾到正站在一个危险的地段。张立书看到这情形,叫他快点闪开。他抬头望了望,有些不在乎:“放心吧,顶板像镜子一样平,没事儿。胆小还敢下井当矿工?”话刚说完,一堆石头哗啦啦地从他身后落下来。张立书眼明手快,一把把他拉到怀里,幸好没有发生意外。刘文清呆呆地望着那堆乱石头,又看看张立书,说:“再不能大意了。”张立书告诉他,这一带是“滑石”顶板,得时时小心。
班里青年从这件事又受到一次生动的安全教育。有人说:“‘老爷子’下井时,咱还没出生呢,他的话可不能当作耳旁风。”
每天下井,趁大家交班的工夫,张立书先在工作面走一趟,拿把煤镐,敲敲顶,刨刨帮,听听这,摸摸那,准确地分辨出哪里存在隐性事故,然后带领大家维护好。他觉得安全上没有问题了,说一声“干吧”,大家就分头进入生产岗位,干开了。段里的党支部书记初振江说:“老人家一发话,就等于开了安全票,大家就可以撒欢儿干了,产量怎能不高?”
不久以前,遇到一个复杂的断层。这里的顶板酥脆,上下两班的工人耽心震落,不敢放炮,小心翼翼地用镐刨煤,开帮日进两米。而青年采煤班因为有了张立书给拿主意,成串放炮也没问题,日进尺达到十七米。
张立书原来是曾获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红旗的施玉海掌子的工人。他到青年采煤班以后,兼任班里的安全员,运用了施玉海掌子的先进经验,使班里连续三年没有发生重大事故。他自己在1960和1961年,被评为矿务局的安全标兵。
体贴入微
张立书体贴青年工人的生活,也是细致入微的。初冬时节,北风夹着雪花横扫矿区。下班后,有几个青年工人在宿舍里说东道西。这时,刚刚升井的张立书进来了。他摸摸炕梢、炕头,啥话没说,转身就去挑煤抱柴,点火烧炕。青年们看在眼里,不好意思地相互望了望,就一起上前动起手来。
睡热炕是件关系矿工身体健康的事儿。张立书把无人烧炕的情况反映到段里,领导上便指派了专人负责这事,事后他还不放心,又两次三番地打听:炕是不是按时烧,热不热。
这位老人对青年们的阶级友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病了,他陪着去看病;有人搬家,他帮助抬箱挪柜;有人结婚,他帮着张罗。平时,他抢着烧炉子,扫地。大家坐在热热火火、干干净净的学习室里开会、学习、打扑克,谁都赞扬老人家的深厚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