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米脂县高庙山公社高西沟生产大队水土保持工作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8
第5版()
专栏:

  山区生产的生命线
  ——米脂县高庙山公社高西沟生产大队水土保持工作调查
  陕西省水利厅调查组 本报记者 刘野
人们常说:“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究竟怎样作好水土保持,促进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呢?陕西省米脂县高庙山人民公社高西沟生产大队的水土保持工作,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最近,我们在这里作了调查。高西沟生产大队十几年来,特别是从1958年公社化以后,农业生产不断上升。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认真做好了水土保持工作,初步改变了山区的自然面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确是重要原因之一。
几年来,他们在治山治沟、保持水土的工作中,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依靠集体力量
高西沟生产大队,在无定河东岸金鸡河流域内的一条小沟里。全村约四平方公里,八十三户,三百四十八人,男女全半劳力一百二十四个,耕地面积二千零一十二亩。这里是陕北的黄土丘陵沟壑[huò]区,地形破碎,土质松软,坡陡沟深,耕地坡度90%以上都是在二十度左右。这一带,常年缺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次雨后,大量泥沙注入无定河,向黄河流去。很久以来,这里土质贫瘠,产量很低。
解放前,这里流行着的一首民歌说:“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辛辛苦苦种上一垧半垧山地,一场大雨连土带肥都给冲跑了,甚至把种子幼苗冲个干干净净!有时,眼看庄稼快收到了,山雨暴发,颗粒不收。那时,高西沟是个穷山沟,全村两千多亩田地,有一千五百多亩是租种外村地主的,八十三户人家,三百多人口,只有十几头牲畜,四十只羊,粮食年产八九万斤,交租近三万斤。
解放后,高西沟逐渐由穷山沟变为富山沟,1956年办高级农业社时,牲畜增至三十头,羊子一百八十只,粮食年产达十二万多斤。可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面貌没有基本改变,群众生活仍不富裕,每年都要靠国家调粮支援。然而,人穷志不穷,高西沟的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了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向大自然进行斗争。特别是1958年以来,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治山治沟的水土保持工作推向新的阶段。高西沟生产大队利用公社化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威力,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几年来,高西沟先后修建了水平梯田二百六十亩,坡式梯田六百一十亩,小块水田十七亩,打了淤地坝五座,埝[niàn]窝八十一个,共淤地五十三亩。为了迅速控制水土流失,造林一千零五十亩,种草二百八十六亩。这个生产大队共有二十一架山、二十一条沟,现在已经治理了九架山、九条沟,治理面积二千二百六十六亩,在40%以上的地区初步控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上开花,农业生产上结果。高西沟生产大队因为水土保持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绩,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了。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仅四十斤,1956年提高到六十斤,1958年平均亩产提高到八十九斤,由缺粮队变为余粮队。1959年,遭受严重旱灾,亩产仍达到八十一斤;1960年又受到一百五十多天的大旱,仍较1956年提高34.4%。1961年,这个生产大队的粮食生产更获得空前丰收,总产量仍较1960年提高39.1%,交售公购粮也比上年提高了48.5%。
高西沟生产大队在粮食获得丰收的同时,畜牧业、林业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1956年比较,1961年这个生产队的大家畜已经增长50%,羊子增长135%,猪增长763%。在一千多亩林地中,有杏、桃、苹果、枣子等经济林四百零二亩。
几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60年,社员每人平均收入较1956年增加一倍以上,1961年预计每人平均收入将比1956年增加两倍半。我们问社员:“1961年的收成怎样?”回答是:“好啊!”问干部:“为什么取得了这样的收成?”回答说:“因为有了人民公社,我们是依靠集体力量,搞水土保持起家的呀!”这使我们感到:水土保持工作在高西沟是受到群众欢迎的。
摸索水土流失规律
掌握水土流失规律,改变山区自然面貌,这是高西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
多少年来,穷山恶水给这个山沟的群众带来了贫困、落后。但是,多少年来,这里的群众曾经不断地向穷山恶水进行过斗争。年老的农民告诉我们:解放以前,他们曾梦想过阻止严重的水土流失,让地里多打几斤粮食。有人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挖截水坑、水簸箕,在坡地上拍畔、挑水沟,在耕作中采取垵、壕、耧种等办法。但是,这些活动又有什么用呢?在小块土地上进行分散的、个别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变。
解放以后,高西沟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老区人民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决心改变因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贫困面貌。经过不断地总结群众治山治沟的经验,不断地认识水土流失规律,逐渐找到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是,道路是曲折的。他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单纯的注意在沟道里打坝,拦泥拦水。那是在1950年到1952年期间,当时究竟怎样保持水土,思想上很不明确。既没有深入宣传党的政策,真正发动起群众;又没有全面地了解水土流失情况,缺乏实际经验。于是,单纯的在沟里打坝,企图把山上流失的水土阻拦在沟道里,结果得不到效益。当地的群众说:水是一条龙,它在山上行,治沟不治坡,还是一场空。
第二个阶段:强调治坡,修坡式梯田。1956年到1957年,接受了前一阶段的教训,加强思想教育,发动群众,大家开始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可是怎样才能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用什么办法驯服荒山秃岭呢?仍缺乏经验。这时,由沟里打坝转向山上修坡式梯田,打埝窝。这样做,虽然对于拦泥增产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保持水土的作用不大,增产效果不显著,一亩地不过增产几斤或十几斤,不能满足群众要求。而且坡式梯田,由于没有改变山的坡度,经过常年洪水冲刷,塌垮现象非常严重,水土流失的情况仍然得不到改变。高西沟的群众感到坡式梯田不是治本的办法,于是又继续探索新的方法。
第三个阶段: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坡沟兼治,治坡为主。这是高西沟的干部根据党的政策从群众中总结出来的治山治沟的有效办法,也是高西沟群众在战胜困难、征服自然中探索出来的道路。 1958年以后,在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照耀下,高西沟生产大队的干部和社员解放了思想,鼓足了干劲,树立了向荒山秃岭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认真总结了治山治沟,保持水土的经验。经过干部、社员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穷山沟的面貌,向荒山要粮。他们对当地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作了调查研究,知道主要的径流现象是在坡面上,于是决定以治坡为主,修水平梯田,在沟道里节节筑坝,层层拦蓄,淤地种植。开始学习了杜家石修筑水平梯田的经验,但是因为技术不熟练,费工大,收效小。后来经过认真研究,改进了技术,认识到修水平梯田是治理坡面的根本措施,在沟道里节节筑坝,分段拦蓄,是治理沟道的有效办法。高西沟的群众采用这种办法,在治理过的地方已经做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从农业生产出发
一方面紧紧地围绕农业生产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水土保持的条件发展农业生产,这是高西沟生产大队做好水土保持,取得连年增产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有人曾经怀疑治山治沟是否能够增产?他们说:“水土保持远水不解近渴。”可是,高西沟的事实证明: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水土保持从农业生产出发,这一点,在高西沟从干部到群众思想上都是很明确的。你问:“水土保持为了啥?”回答:“搞水土保持,保水保土,再加肥料,还不是为了多打粮食?!”这种朴实的思想,使他们搞水土保持的每一项措施,每一个做法,都首先考虑到为粮食增产服务。
高西沟的群众常常怀着自豪的心情说:“水平梯田好,增产有保障,沟地川台化,增产效果大。”那意思是:他们修的水平梯田和沟坝地是山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我们在高西沟和群众一谈起1961年粮食增产来,没有不归功于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的。这两种地,简直成了他们的两件宝。
修水平梯田,如果不注意提高质量,保存熟土,常常会造成减产;即使保存了熟土,如果不及时增施肥料,同样不能提高产量。高西沟一开始就根据群众的经验,注意了水平梯田的质量,采取修一亩、成一亩、用一亩的做法,力争水平梯田质量好、收效快、当年受益、增加生产。因为明确了这样的思想,所以高西沟生产大队的水平梯田一般都修得坚实、平整,保存了70%以上的熟土。梯田外缘还修了地边埂,梯田增施了肥料,从而水平梯田发挥了显著的效用。
高西沟在治沟打坝淤地方面,同样是从当年受益、增加生产出发。他们一方面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一方面利用淤出坝地及时种植,增加粮食生产。
第二,贯彻执行高产多收和多种多收的方针。高西沟生产大队在水土保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一方面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在已修好的梯田和坝地上千方百计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尽量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几年来高西沟生产大队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特别是利用水田梯田所创造的保水保土、田面平整、便于耕作等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水平梯田的优越性,及时推广了优良品种、实行了合理密植。
高西沟生产大队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还注意了扩大种植面积。1958年,这个大队因为造林、还牧,减少了耕地八百多亩。但是,他们随即在六百多亩林地上进行了林粮间作,在二百多亩冬小麦地里播种了豆子,加上这几年来打坝淤地、修小块水地、开荒等等,共增加耕地二百多亩,保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上升。
第三,以水土保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高西沟生产大队按照以粮为纲、农牧并举,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精神,在保证粮食逐年增产的情况下,扩大牧草基地二百多亩。这些草地既起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促进了牲畜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水平梯田的增加,高西沟生产大队的干部和社员都深切地感到,没有强壮的畜力和充足的肥料,要想发挥梯田的增产作用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大抓畜牧业,利用水土保持造成的有利条件,规划了牧草基地,自繁自养,自力更生,并且精心挑选了一批饲养员,制订了一套鼓励牲畜繁殖的制度,加强饲养管理。现在存栏的大家畜有四十一头,羊子四百二十三只,猪六十九头。牲畜增多,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现在这个大队每头牲畜负担的耕地面积,已经由1956年的九十多亩减少到五十多亩;土地施肥数量由1956年的每亩五百斤,增加到每亩一千斤以上。
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
高西沟生产大队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上,还有一条重要经验,那就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高西沟的自然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丘陵沟壑区的地形非常破碎,这一架山与那一架山,这一条沟与那一条沟的坡度陡缓、土壤肥瘠、植物条件,以及水土流失情况等等,千差万别,极不相同。在这样的地区如何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呢?需要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采取各种不同的保持水土的措施。高西沟的社员和干部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凭着自己对地形情况的熟悉,凭着许多年向自然进行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做好了水土保持工作。
第一,他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全面规划。在高西沟,究竟怎样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怎样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在哪里修水田,在哪里淤坝地,哪里植树,哪里种草?对于这些问题,干部和社员反复地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他们根据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满足粮食生产用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了农林牧用地。譬如,村北的山坡向阳、坡度缓、土质好,距村近,作为农业生产基地;村南的阴坡,土质略差、坡度陡、离村远,作为林牧业基地。经过统一规划,不仅控制了水土流失,同时也解决了农林牧之间相互争地的现象,做到了地尽其用,合理安排,促进了农林牧的全面发展。高西沟的群众把这种作法叫做“一把钥匙开三把锁”。高西沟生产大队这样合理安排以后,全队的总土地面积中,基本农田占77.4%,林地占11.6%,牧地占11%。
第二,在有了全面的规划以后,高西沟生产大队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土壤好坏等不同条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治理方法。他们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中,62.5%的径流来自沟道的具体情况,采取了沟坡兼治、治坡为主的作法。在具体治理中,对农田沟壑以工程措施为主,荒山荒坡以生物措施为主,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围绕着农林牧的全面发展,进行了修梯田、淤坝地、造林、种草、发展水利、改良土壤等一系列的综合治理。
首先,他们以治理坡面为主,兴修水利梯田,把这项措施作为保持水土的重要环节。高西沟的水利梯田,在设计上,按照峁[mǎo]梁大小、坡度陡缓,确定田面的宽窄和圪塄的高低,依照地形,随弯就弯,把高低不平的峁梁由上而下,一台一台地接连起来。在上下梯田之间,合理地配置了田间道路网,盘山而上,牲畜、车子可以直通山顶。在已经治理的九架山梁之间,也巧妙地根据水平等高,连山过堰,把这架山与那架山用水平梯田连成一片。这种作法,不仅保住了水土,进行了农田基本建设,同时也便于耕作,为山区的水利化和机械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在治理沟道中,也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有效的工程措施。作法是:在一条沟道中,节节筑坝,层层拦泥,蓄排结合,以蓄为主,逐渐把荒沟淤成良田。他们在筑坝的方法和次序上,总结了“少多成群,先支沟后干沟”的方法;在坝地利用上,又得出了所谓“蛇退皮”的经验。例如,在一条长一百八十丈、流域面积零点四平方公里的宋家梁沟,第一年打了四道淤地坝,将全沟分成四节;第二年将四节分为八节,四节种庄稼,四节蓄水拦泥;第三年再将八节分为十二节,八节种庄稼,四节蓄水拦泥。这样,层层退皮、利用,一边蓄水拦泥,防止水土流失;一边种植作物。把沟条地全部利用起来了。
高西沟生产大队在采取上述工程措施的同时,还采用了多项生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生产大队队长高祖玉和群众共同商量,创造性地对每一架山都采取了六项生物措施。这些措施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情况,从山顶到沟底,分为六层分别种植各种树木或庄稼。
这些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措施,在高西沟获得很好的效果,做到了治一山成一山,治一坡成一坡,治一沟成一沟。
第三,高西沟生产大队还根据人力、物力等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安排了水土保持工作。例如,在治理过程中,究竟是先治坡,还是先治沟呢?高西沟的经验是:要看地势,看劳力,看看能摆布成什么样子,然后再确定先治啥,后治啥。开始,他们曾经贪多求快,急于打坝淤地。看到杨石塌沟流域展出的面积大,能淤地十多亩,于是打了两个大坝,因为劳力安排不出来,坡面工程跟不上,淤起的地,一来洪水就漫掉了,不能保证生产。后来治理孙家沟,先算了工程、劳力账,头年治沟打坝淤地,第二年治坡一气呵成,收到了效果。因此,他们感到,如果劳力充足,工程简便,在次序上可以先治沟;如果劳力不足,坡面工程不能紧紧跟上,还是先治坡后治沟比较稳妥可靠。但无论先后次序如何,都要沟坡兼治,并且以治坡为主。
从高西沟生产大队治山治沟保持水土的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了他们那种勇敢创造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发挥群众积极性
高西沟的例子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然而,在劳动力的使用上,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是不是有矛盾呢?又怎样解决这样的矛盾呢?高西沟生产大队的经验证明: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合理地安排劳动力,就不会发生矛盾,即使有了矛盾也完全可以解决。
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高西沟生产大队的干部是首先教育自己。他们经过反复地学习党的政策,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认识到水土保持是山区生产建设的一项根本措施,要发展山区生产,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而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又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必须密切结合当前生产,把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高西沟生产大队的党支部和这个生产大队的队长、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高祖玉,从这种认识出发,结合本村的实际事例,千方百计地教育社员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他们启发群众讨论:旧社会给高西沟遗留下来的穷困面貌要不要改变?能不能改变?改变穷困面貌,是依靠老天爷的赐予,依靠国家的援助,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呢?在讨论中,发生过一些争论。有人说:“咱陕北多少年来都是荒山圪岔的,如今咋能治好!”有人说:“山高坡陡顶子尖,要打粮食靠老天,社会主义难上山。”甚至有的干部也产生畏难情绪。可是,以高祖玉为首的一些贫农骨干分子,却坚决主张发愤图强,用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他们用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社员,用陕北人民曾经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打败胡宗南的进攻等事实,教育群众发扬老区人民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经过教育和讨论,高西沟的干部和社员逐渐认识到依靠自力更生治山治沟,保持水土,发展生产,是能够做到的。1958年农村公社化实现以后,在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高西沟的群众治山治沟的干劲更大了。他们进一步树立了和荒山秃岭斗争的雄心壮志,并且从公社化的优越性中看到了集体的威力,增加了治山治沟的信心。于是,修梯田,淤坝地,植树造林,全面地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这时,一部分群众对于水平梯田能不能增产,半信半疑。当着1958年春季修的二十亩水平梯田种的洋芋亩产量比一般地增产16.6%的时候,党支部就抓住这一生动的事实进行教育。这样,高西沟的群众对于修水平梯田的信心更高,积极性更大了。几年来,水平梯田不断增产,人们对于水平梯田的认识和感情也不断增加。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思想工作做好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事情就好办了。高西沟生产大队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地安排劳动力,治山治沟。
因为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都是长期的、带有连续性和季节性的工作,稍一延误或安排不当,就会发生矛盾,打乱生产计划。所以,高西沟生产大队把水土保持纳入农业生产计划之内,以农业生产为主,统一安排劳动力。他们首先把全队的劳动力按照整半强弱和个人特长,进行分类排队,评定劳动定额,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原则下,有计划地安排水土保持用工。同时,统一规划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任务。然后,以生产队为单位,分工包干。这样的安排,充分合理地使用了全队的劳动力。他们主要的作法是:
第一,以生产队为单位,长计划短安排,在满足农业用工的前提下,尽量抽出劳动力用在水土保持上。因为生产队范围小,居住集中,人熟地熟,机动灵活,便于合理调动,只要能把农业生产安排好,是可以腾出力量进行水土保持工作的。高西沟的五个生产队,因为把水土保持看作是农业增产的根本措施,所以都注意了从合理安排农业用工中,节约出劳动力搞水土保持。
第二,根据农事特点,见缝插针,合理使用劳动力,把常年开展和农闲突击结合起来。本着“农闲大修,农忙小修,大忙不修”的原则,既加强了常年维护,也做到了集中治理。
高西沟生产大队在合理安排劳动力的同时,还认真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在农田基本建设用工的报酬上,由于修梯田、打坝埝当年受益,因此都参加当年分红。各生产队超额完成基建任务,生产大队给生产队按件记工,这部分工分的报酬,从大队的公共积累中按当年工分值付给生产队,作为生产队收入,统一分配。同时,水平梯田成了整个大队的集体财富,随着大队经济的发展,社员收入中平均有80%以上来自集体,所以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和开展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当你和这里的群众谈起高西沟的变化时,他们会用生动的事例告诉说:“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附图片)
陕西省米脂县高庙山公社高西沟大队,从1958年以来,全大队二十一个山头已有九座修成水平梯田,控制了水土流失。这是兴修的水平梯田的一部分 新华社记者 和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