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以人为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8
第6版()
专栏:读书随笔

  “以人为镜”
  张蔚辞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zhèn]亡一镜矣!”(见《纲鉴易知录》,以下引文同)这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能接受批评的唐太宗悼念最勇于批评的大臣魏征的一段话。现在读来,还有可取之处。
人们每天洗脸时爱照镜子,为的是去面孔的灰尘,端衣冠之不正。然而,再好的镜子也照不出人们思想上的“灰尘”和工作中的“不正”。
历史的经验教训要批判地吸取,古人的言行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古今有别,今胜于古,不能照搬。古人也不能向今人的言行提出意见。“以古为镜”只能从其“兴替”的规律中,找到可为今借鉴的东西。要发现自己思想作风的毛病和当前工作中的问题,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听取当今人们的意见,所以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据历史记载,唐朝“贞观之治”的盛世的形成是与他能“纳谏”和群臣的“敢谏”有重要关系,因而魏征之死使他有“亡镜”之痛。
但是,人有古今之别,更有阶级之分。唐太宗是当时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为其阶级和唐家皇朝的得失而“求谏”,这就不可能不把征求意见和批评局限在统治集团的内部和剥削阶级利益所许可的范围之内。曾有奴仆向他告发主人的罪行,他就下诏:“自今奴告主勿受,仍斩之。”他的“纳谏”态度也是随统治的巩固而越来越显得勉强,终于发生这样的事:“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庭辱我。’后退,具朝服,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如不是长孙皇后的这番表演和几句好话,恐怕魏征的脑袋要搬家了!
我们现在也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以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和意见为“镜”,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中的“得失”。人民成了国家真正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政策保证和鼓励人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对各项工作,对自己的勤务员——国家干部提意见。党经常教育党员和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要求干部遇事要和群众商量,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干部自己应自觉地开展自我批评,置身群众的监督下进行工作。这是无产阶级的“以人为镜”,是我们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