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顾全“大家” 当好“小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9
第3版()
专栏:

  顾全“大家” 当好“小家”
  新华社记者 高忆冰
贵阳市油榨街五十七号女主人席英娥,邻居们称她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席英娥的丈夫在贵州运输公司工作,收入不算多,但在席英娥的细心安排下,一家九口人的日子却过得很好。
席英娥今年四十岁,出身在湖南农村一个贫农家庭。解放前,一家人衣不蔽体。解放后,她的丈夫有了职业,每月都有固定收入,并且得到一部分补助。在席英娥的操持下,一家人省吃俭用,日子越过越好。1958年,夫妻俩便商量好谢绝了国家给他们的补助。
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访问了席英娥。她这时正在房前菜地里晾衣服,五岁的小五和两岁多的一对双生在太阳地里玩,十七岁的大孩子正在喂猪。孩子们的小脸蛋红扑扑的,身上穿得圆滚滚的,很逗人喜爱。我向她说明来意后,她爽朗地笑着拉我到屋里坐。房子虽然不大宽敞,却收拾得很整齐干净,桌子的一角放着孩子们的书籍,另一端放着几双没有上的鞋帮。窗前的小片菜地,长着白菜和萝卜,院子里鸡兔成群。
我请她谈谈她是怎样勤俭持家的,她说:“我们当一个小家,每天柴米油盐,麻烦事儿都不少,国家这么大,几亿人口吃的穿的该要多少!我们家庭妇女的职责就是料理好家务,不给国家添麻烦。”席英娥家住在钢铁厂附近,她看到炼钢要用大量的煤,也就联想到如何节约家庭用煤。在这种朴素的思想指导下,她改造了自家用煤较多的炉灶,在家里挖了一个新型地灶,冬天既可煮饭,又可取暖,九口之家一月最多只烧三百斤煤。
在我们谈话间,席英娥随手拿起一只鞋绱起来。我问道:“你的孩子这么多,哪来时间做这么多鞋?”她说:“这些是手上活,有空就做点,要不了多少时间,我们一家人穿的鞋从来没有买过现成的。这些鞋还不是我家的,是帮别人绱的。附近单身工人很多,没有人给他们做鞋、缝补,我能做的就尽量帮助做点,既方便别人,也方便了自己。单绱鞋一项,每月我也能收入二十多元,收入不算多,用处却很大,一家人每月买粮的钱就足够了。”
席英娥对平时开支非常注意节约。新上市的贵菜从来没买过,自己种的就够吃了,等到蔬菜上市多了以后,就抓紧腌一些白菜、萝卜,这些咸菜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她每月把丈夫的工资和自己作针线活的收入,首先买齐粮、油、煤,一时用不着的钱就存入银行,随用随取。现在除了活期储蓄,还有定期存款。
由于席英娥料理家务有方,她的丈夫从来没有为家庭生活分过心,工作得很起劲。孩子们受她影响,个个爱集体、爱劳动。席英娥因为会操持家务,为邻居们办事又热心,被群众选为居民委员,曾三次被评为街道积极分子,受到区、市妇女联合会多次奖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