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桃花扇》演出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19
第6版()
专栏:

  《桃花扇》演出史话
  兆剑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最近又上演欧阳予倩同志编的《桃花扇》,使我想起这部优秀的古典戏曲作品二百多年来演出的小史。
清初大文学家孔尚任以不甘异族侵略、满怀亡国之恨的高度热情,费了无数心血,于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写出了四十出传奇《桃花扇》。孔尚任为了写这个戏,曾经走访江淮、深入民间;写出之后,也曾为了这个戏遭受贬谪、罢官归里;此后隐居深山十八年……颇表现了他愤世嫉俗、反抗现实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桃花扇》一经问世,便绝响一时。人们读之挥泪,观演之唏嘘[xī-xū]悲泣。尤其在清初,明代的遗民、故臣观演此剧百感交集,引起无限悲愤。有“灯灺酒阑,唏嘘而散”的记载。这个戏在文学上的成就则更不一般,许多人都给它以极高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比《琵琶记》、《牡丹亭》更深情、更动人、更精采。对作品的意深文奇,亦有评论者这样写道:“桃花扇笔意疏爽,写南朝人物,字字绘色绘声,至文词之妙,其艳处似临风桃蕊,其哀处似着雨梨花,固是一时杰构。”(见孔尚任《桃花扇》广益版序)
1937年,抗日战线南移,正当祖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关头,中国抗日烽火遍起的时候,欧阳予倩集满腔爱国爱民之情,将《桃花扇》传奇改编成了京戏搬上现代舞台。他的改编本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借古讽今,狠狠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求荣的罪行;激发了广大观众的反侵略、反压迫的民主爱国热情。正因为如此,这个戏在蒋家王朝法西斯恐怖统治下,它的所遭所遇就可想而知了。初初上演,观众反应强烈、影响深刻,但很快就被迫停演。以后在广西改用桂剧形式演出此剧,亦遭同样命运。
从改编本《桃花扇》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予倩同志的高度爱国热情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正如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的:我突出地赞扬了秦淮歌女、乐工李香君、柳敬亭辈的崇尚气节;对那些两面三刀卖国求荣的家伙,便狠狠地给了几棍子。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软弱动摇敲起警钟;对勇于内争,暗中勾结敌人的反动派,给予辛辣的讽刺。这正是《桃花扇》在当时情况下演出的深刻的政治意义。
1946年冬,欧阳予倩同志把《桃花扇》写成了话剧剧本——即现在的本子。话剧剧本删除了一些对外的部分,加强了对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统治的讽刺。话剧演出的命运亦同以往:只演了两场就又被迫停演了。
全国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剧坛百花争艳,话剧《桃花扇》作为“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多次再版,各地话剧团体亦纷纷上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与热爱。在首都舞台上,这个戏则由中央戏剧学院数度排练与公演(京剧本亦曾由中国京剧院演出)。现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的演出,是中央戏剧学院院史中《桃花扇》演出的第四度。这四度演出,每一度都有特色;每一度演出在艺术上都有新的进展与提高。
《桃花扇》解放前的演出富有战斗性,在中国话剧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后的演出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为人民剧坛增色不少,而且演出也有着新的思想意义:它启导观众重温历史,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辨认正邪,因此它有着新的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