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从幞头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1
第5版()
专栏:生活知识杂谈

从幞头说起
吴晗
人们自从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有了文化以后,没有例外,都要穿衣戴帽,这是常识,用不着多说的。但是,应该而且必须注意,随着时代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人们的服装是具有时代的特征的,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服装,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服装,服装是适应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而不断改变的。
演出古代历史故事的话剧、电影,历史博物馆里的历史图画和历史人物画像,和以插图为主的历史连环画,附有插图的历史小丛书以及古代人物的塑像,等等,都牵涉到古代人物的服装问题,把时代界限混淆了,颠倒了,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一般化了,都会使观众有不真实的感觉,效果是不会很好的。
京戏和昆剧的戏装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清朝的,马褂、补服,马蹄袖,红缨帽等等,表现了满族服装的特征。除此以外,清朝以前的服装则一概是汉人服装,官员戴纱帽,穿红、蓝袍,宽衣大袖;农民则一般都是穿短衣服,戴笠,或小帽;武将戴盔扎靠,这是符合于一般情况的。问题是这种服装把整个清朝以前的历史时期一般化了,不管什么时代的人物,都穿一样的服装。当然,观众也能够理解,这两个剧种的古代服装只能一般化,假如要求他们按每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分别制成不同时代的服装,这是不可能的,不合实际的。但是,也还有一个界限,那便是满汉的服装不容混淆,假如让汉、唐、宋、明的人物穿上清朝的服装,那就会哄堂而散,唱不成戏。
话剧、电影等等对服装的要求就要比京戏和昆剧严格些,因为话剧、电影并不像京剧、昆剧那样有固定的服装,而是随故事需要特制的,既然是为了表现历史真实性而特制,那就不可以一般化,或者颠倒时代了。至于历史人物的图画、雕塑等等,根本无需制造服装的费用,标准自然更应该严格一些了。
话剧、电影、历史图画等等的历史人物的服装,必须能够表现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不应该有不同意见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对某个时代的了解不够深,服装的发展、变化缺少研究,也往往出现一些一般化以至颠倒时代的现象。
有关服装的问题很多,不能都谈,这里只举幞[pú]头作例。
幞头就是帕头,古代汉人留着长头发,为着生活和工作的方便,用一块黑纱或帛[bó]、罗、缯[zēng]等等裹住头,不让头发露在外面,正像现在河北农民用一块白毛巾包头一样,是上上下下都通行的一种生活习惯。也叫做巾或幅巾或折上巾的。裹头时裹得方方正正,四面有角。到南北朝时,周武帝为了便于打仗,把裹头的方法改进了,用皂纱全幅,向后束发,把纱的四角裁直,叫做幞头。看来有点像现在京戏里太平军的装束。
唐太宗制进德冠,赐给贵臣,并且说:幞头起于周武帝,是为了军中生活的方便的。现在天下太平,用不着打仗了,这个帽子有古代风格,也有点像幞头,可以常用。可是进德冠似乎并不受欢迎,当时人还是用幞头,大臣马周还加以改革,用罗代绢,式样也有所改变,百官和庶民都喜欢戴它。武则天时赐给臣下巾子,叫作“武家样”,又有高头巾子。唐玄宗时有“内样巾子”。裴冕自制巾子,名为“仆射巾”。这些幞头都是软的,太监鱼朝恩作观军容使,嫌软的不方便,斫[zhuó]木作一山(架)子在前衬起,叫作军容头,一时人都学他的样子。
幞头四角有脚,两脚向前,两脚向后。唐朝中期以后,皇帝们弄两根铁线,把前两脚拉平,稍向上曲,成为硬脚,从此,这种样式的幞头,就成为皇帝的专用品,一般官员和平民都不许服用了。宋朝朱熹所见唐玄宗画像,戴的幞头两脚还很短,后来便越来越长了。唐朝末年,在农民大起义的斗争浪潮中,宦官宫娥来不及每天对镜装裹,想出简便的法子,用薄木片作架子,纸绢作衬里,作成固定的幞头,随时可以戴上。五代时帝王多用“朝天幞头”,两脚上翘。各地方军阀称王称帝的也多自创格式,有的两脚翘上又反折于下,有的作成团扇、蕉叶模样,合抱于前。蜀孟昶改用漆纱,湖南马希范的幞头两脚左右长一丈多,叫作龙角,刘知远作军官时,幞头脚左右长一尺多,一字横直,不再上翘,以后的幞头,就以此为规格,变化不大了。
幞头唐末用木胎,到宋朝改用藤织草巾子为里,用纱蒙上,再涂以漆。后来把藤里去了,只用漆纱,用铁平施两脚,便越发轻便了。据沈括的纪录,当时幞头分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其中直脚(也叫平脚)一种是贵贱通用的。幞头的脚不管平、交,都是向前的,到北宋末年,又改而向后。到明朝初年,幞头有展脚(即平脚)、交脚两种,成为官员公服所必需的一项东西了。
幞头的出现,是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宋儒胡寅叙述幞头的历史意义说:从周武帝开始用纱幞,成为后代巾、帻、朝冠的起源。古代宾礼、祭礼、丧礼、燕会、行军所戴的帽子各有不同,纱幞一出来,这些帽子便都废了。从用纱到加漆,两带上结,两带后垂,后来又把垂的两带左右横竖,顶则起后平前,变化越来越多了。朱熹也曾和他的学生讨论过幞头的历史发展,并说漆纱是宋仁宗时候开始的。明李时珍则以为幞头是朝服(官员的制服),周武帝始用漆纱制造,到唐朝改成纱帽,一直沿用到明朝。他把幞头和纱帽看成一样东西,从图书集成的插画幞头公服,展脚幞头,交脚幞头,乌纱帽对比看来,确是一个系统,李时珍的话是可信的。
幞头的历史发展,从北周到明这一长时间的历史时期,变化是很多的。假如不问青红皂白,颠倒前后,让南北朝以前,周秦两汉魏晋的人们戴上平脚幞头,能够不说是历史错误吗?或者把唐代后期帝王专用的直脚上翘的幞头,混淆为官僚庶民通用,那也是不可以的。
无论历史戏剧,图画,雕塑,当然,最主要的是内容要反映历史时期的真实性,但形式也不可以不讲究,因为内容尽管符合于客观历史实际,但是形式的表现却是虚构的,以后拟前的,一般化的,违背历史实际的,就会收到不好的效果,这一点我看戏剧家们,艺术家们,雕塑家们是必须注意的。
关于古代服装的记载是很多的,留传到今天的古代的人物画、壁画、墓葬壁画、砖画也很不少。组织人力,从事于古代服装发展、变化的研究,进一步建立服装博物馆,用穿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服装的蜡人表演历史故事,对广大人民进行历史教育;为历史话剧,历史电影,历史图画的创作提供参考资料,也为吸取古代优美的文化传统,改进、美化今天人民的服装,提供历史基础,我看是值得做的一件好事。(附图片)
乌纱帽 交脚幞头 展脚幞头
启雄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