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文苑英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1
第5版()
专栏:书林

《文苑英华》
刘乃和
《文苑英华》和《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各一千卷,是宋朝三大部书,加上《太平广记》五百卷,又合称为宋朝四大部书。
南宋王明清《挥麈[zhǔ]后录》卷一,有“太宗收用旧臣,处之编修,以役其心”一条,引朱希真说:“太平兴国中,诸降王死,其旧臣或宣怨言,太宗尽收用之,置之馆阁,使修群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之类。广其卷帙[zhì],厚其廪[lǐn]禄赡给,以役其心,多卒老于文字之间。”从这段记载里可以看出,太宗编纂这几部大书的政治用意。但《册府元龟》纂于真宗朝,今统归之太宗,似非事实。希真名敦儒,《宋史》四四五文苑有传。
《文苑英华》是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九月开始编辑,太宗因诸家文集,为数太多,而且文集各有特点,好坏相杂,不易翻阅,就命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十七人,把前代各家文集中较精要的文章,按类分编,成为一书,名《文苑英华》。后李昉等另有其他任务,又命翰林学士宋白等继续这一工作。到雍熙三年(986)十二月八日编成。进呈后得到太宗的褒奖,把书交付史馆。
这书是总集体,体例和昭明《文选》一样,《文选》的选文止于梁初,这书则起自梁末,是上续《文选》的,但《文选》只有三十卷,按唐人注本每卷各分为二,也不过六十卷,这书卷帙则比《文选》增加三十多倍,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所采梁陈隋唐时的各家诗文,共二万三百余首。先按文体分编,如赋、诗、杂文、表、檄[xí]、论等;每一种文体下,又按其内容分数类或数十类,如赋之下分天象、宫室、军旅、人事、草木等,门类比《文选》增加很多。因为文体日繁,已不是《文选》中所分的门类所能包括了。
据《玉海》卷五十四,雍熙《文苑英华》进呈本,原有《目录》五十卷。现在这书的目录只有类别,不列篇名,篇名分散在每卷的前面,想查一篇文章,非常费力,而且也没有作者人名目录,想查某人作品共收若干篇,某人诗文在某卷,都非翻检全书不可,如果重印该书,一定要编写目录索引,才能便利读者。
因为《文苑英华》是在宋朝初年所编,当时六朝和唐人文集,很多都还存在,这时来编纂总集,非常合适,这就和在明初编纂《永乐大典》一样,明初时宋元人著作也是存留的正多,如果过了这个时候,各家文集逐渐散佚,收集起来便有困难。因为有了《文苑英华》这一总集,很多文章得以传留到后世,所以说这书是有很大功绩的。
在这书编成八百多年后,清嘉庆十三年(1808),开全唐文馆,编辑唐朝一代文章,《全唐文》号称用宫内所藏唐文一百六十册作为底本,其实就是以《文苑英华》为底本,不过稍变其体裁。《文苑英华》是按文体分编,《全唐文》是以人分编;《文苑英华》是按着《文选》的排列办法,所以赋之后有诗,《全唐文》则因为康熙时已辑有《全唐诗》,所以诗都不再收入。其余门类,除增加者外,两书大体相同。
《文苑英华》所收文章都不注出处,以宋初人纂辑唐文,时代距离很近,且不注出处,可以说是当时的风气;清朝离唐代已有一千多年,以清人纂辑唐文,如果没有根据,怎能知是唐人著作!而且治学方法,越来越趋严密,到了清朝乾隆嘉庆的时候,学者引书已很少有不注出处的。《全唐文》一万八千篇文章,一概不注出处,在当时情况下是很奇怪的事情。相传《全唐文》的初稿,也是准备注明出处的,后来因为所收文章大多数出于《文苑英华》,注出来未免太不好看,又怕人追根问底,所以索性把全部出处都去掉。
本书自宋至明,只有两刻。宋嘉泰刻于江西,由周必大主持,明隆庆刻于福建,由胡维新主持。
此书自雍熙三年(986)成书后,至真宗景德四年(1007)曾命重编,芟[shān]繁补缺,卷数如旧。到南宋孝宗淳熙间(1180),由于周必大的建议,又从秘阁取出此书,复校之后,原拟付刻,但因这次是由一二十名稍习文墨的人重校,往往把原文妄加涂注,擅自增损,反失去原来面貌,所以当时没有付刻。又过了二十年,至宋宁宗时,周必大已经退休,他又亲自将此书征引群籍与士友重校一过,校后付刻。自嘉泰元年春(1201)开雕,至四年秋完工,就在这年的冬天,周必大死去。这个刻本,就是宋嘉泰本,距雍熙三年成书时已二百一十八年。这次同校士友中最得力的是彭叔夏。叔夏与周必大同为庐陵人,今宋刻残本每卷末皆有“登仕郎胡柯、乡贡进士彭叔夏校正”一行。叔夏并著有《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总结出他校书心得,并提出校书时应注意的事项,更着重提出校书不可轻易改动原文,为后世校勘学树立了楷模。清朝校勘学家顾广圻[qí]有《文苑英华辨证跋》,对彭叔夏的校勘工作,非常推许。
以上是宋刻本的经过。到了明朝,由胡维新发起重刻。明隆庆元年(1567),胡维新奉命巡按福建,到任后第一件工作就是校刻是书,几个月后一千卷全部刻成,这就是明隆庆本,《四库提要》说此本是明万历所刊,实误。
这个刻本完成得如此之快,令人非常惊奇。原来这次担任缮刻工程的是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继光防御倭寇最有名,他这时是镇守福浙地方总兵官。他虽是武官,但《明史》二一二本传说他“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文苑英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缮刻完毕,不能不说是戚继光以兵法来部勒管理的原故了。
由宋嘉泰至明隆庆,凡三百六十余年,由隆庆至今,又已将四百年。现在宋本已佚,明刻之外,只有影宋钞残本和影明钞本,到现在还没有第三版。
这书编成到现在,已近千年,它收辑了大批古代尤其是唐代文章,所收文章不但体裁种类很多,可看出历史上文章概貌;而且内容也涉及较广,可供今天研究文史的参考。严格来说,只要《文苑英华》一日存在,引用唐文就不应用第二手材料的《全唐文》,在这方面,它的参考价值是很高的。所以说这书是一部古代文章的府库,它给我们保存了较大量的历史材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