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耐心地帮 认真地改 记党支部书记撖力端帮助一个党员改正错误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2
第4版()
专栏:

耐心地帮 认真地改
记党支部书记撖力端帮助一个党员改正错误的经过
霍聚琳
第六生产队的选举结果,一早就由队保管员姚喜亮传到大队管理委员会来了:全队三十六户社员,七十四个有选举资格的人,百分之百地选举宋学良继续担任第六生产队的队长。这件事情,大大出乎大队干部的预料。大队队长郭振贵对党支部书记撖力端说:“学良继续受到社员的拥护,这是你帮助他的结果。”老撖笑着回答:“这是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功劳哪!”原来这里边有一段生动的故事。
共产党员宋学良,是山西省翼城县隆化公社西白驹大队第六生产队的队长。从土地改革时候起,一直是村里的干部,不论党分给他什么任务,总是积极地去完成。但是工作作风上强迫命令比较严重,说话态度生硬,社员们都叫他“没弯子”,意思是说,他决定了的事情,别人不能回话,即便他把事情做错了,也是心里知道,嘴上不认账。1959年的秋天,第六队社员分到一部分柿子。分柿子当天,宋学良专门召开了社员会议,宣布只准吃不准出卖。可是不久,学良的妻外甥王金城,担了一担柿子,到集镇上出卖了。学良找着金城,就没头没脑的批评他不遵守纪律,企图投机发财。金城不接受意见,两人便吵闹起来。
这件事叫党支部书记撖力端知道了。他连想到最近第六队发生的许多问题,条条同学良的作风有关系。便下决心帮助他改正这个缺点。但他知道老宋是个直性子脾气,没有直接提出老宋的不对,而是把他叫到家里,一面吃饭,一面闲谈,慢慢说到卖柿子的事情上去。撖力端有意地问:“为什么不叫金城卖柿子?”学良理直气壮地说:“我有话在先,宣布过队里的纪律。”老撖笑着说:“社员不听队长的话是缺点,可是你讲的话对不对?社员该不该听?柿子是社员的,为什么不准卖?再说,你宣布的纪律,既没有通过队委会,也没有通过党支部,连组织手续都不合。”学良听了,嘴上没言语,心里很不服气。
晚间党支部因为这件事情,开了一个支委会。支委会对老宋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提出了诚恳的批评。认为宋学良不让社员卖柿子是不对的,这是侵犯了社员出售副产品的权利。一致要求学良以一个共产党员和党支部委员的身份,检查一下这一段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同社员的关系。学良听了支委们这番话,觉得千不是,万不是,全是他一个人的不是。他捺不住肚子里的火气,转不过思想弯子来,就一赌气起来说:“我又不是为了我个人,谁能干谁来干吧。”说着就出门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他的头脑稍清醒了一点,仔细一琢磨大家的批评,又连想到国家在农副产品方面的政策,觉得自己是不对的,不该拒绝大家的批评,更不该随便退出支委会,很后悔,有心再返回去作个检查,但又不甘心马上认输,于是就自己安慰道:“算了,今后改过就对了,还去干啥!去了叫大家小看我。”
没有想到,他不找组织,组织却来找他了。
支委会按照情况,叫撖力端亲自去六队一趟,帮助宋学良认识错误。第二天下午,老撖来到了第六生产队,走进学良家中一看,见他蒙头大睡。他低声问了学良的孩子,知道学良的爱人许凤英上地给牲口担草去了。他在门后拿了一条扁担,到地里帮助凤英担了两担草,回来又帮她铡成短的。草刚铡了一半,学良听见院里有铡草的声音,一骨碌从床上起来,走出一看是撖力端,一把抢过铡刀把来说:“你什么时候来的?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有什么新的任务吗?”他把昨天的事,早已丢在脑门后面去了。凤英没等老撖说话,就抢先回答说:“半后晌就来了,还不是为了你这个‘没弯子’来的。”
夜里,老撖同学良睡在一个炕上,他们从土地改革,说到互助合作,又说到如今的人民公社。撖力端问宋学良:“你还记得斗争张文海吗?记得咱队初成立互助组吗?”宋学良说:“这才几年,为啥记不得!”撖力端说:“你觉得过去工作好做,还是现在好做?”宋学良十分感慨地说“:当然过去好做。过去你是民兵队长,我是农会小组长,一说斗地主,几百口人,谁说个不字。土地改革后,成立互助组,大家一百个赞成。为啥?都愿丢掉穷根扎富根哪。”撖力端说:“可是,土地改革时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呢?互助组时,整夜整夜地开谈心会呢?”学良说:“那可不容易。”撖力端说:“是呀!容易是不容易换来的。过去群众为什么跟我们走,就是因为我们对待群众和气,耐心细致地给大家讲解了党的政策,征求了群众的意见,按照群众的意见办事的结果呀!这样,工作当然好做。”宋学良赶紧说:“这样,你是说我觉得现在工作难,是因为我工作不细致,不和群众商量?”撖力端笑了,说:“你说你不让社员卖柿子是什么道理?”宋学良不言语了,他慢慢地想,终于进一步明白了自己的错处。夜深了,宋学良起来暖了一锅软柿子,一边和撖力端吃着,一边检查了自己的错误。撖力端又给他讲了许多为什么要走群众路线的道理和不走群众路线的害处。宋学良对撖力端说:“你这些话,可是给我开了窍啦!”
第二天一大早,宋学良和撖力端一块到王金城家里,给王金城道了歉。打这以后,宋学良的强迫命令作风,就开始转变了。
1960年冬天,整风整社运动开始了,第六生产队的社员们,比较彻底地批判了宋学良的强迫命令作风。七十四张大字报上,句句打中了他这一点。社员们这样地批判学良的错误和缺点,老撖和党支部是早有预料的。就在这个时候,他背了一条被子,又到了第六生产队。宋学良一见到他,就满眼泪水的对老撖说:“闹成这个样子,这还能做工作呀?”老撖连忙说:“毛病不怕多,就怕改不了。这回社员对咱提出这么多的意见,正是为了帮助自己搞好工作。你的错误,我有责任,咱们千万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一定要好好地改正错误。”他和前次一样,仍然住在学良家里,就像大哥帮助小兄弟一样,开导学良认识个人所犯的错误,并帮他由错误中站立起来。他说:“你是个共产党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应当对别人的批评抱正确的态度,知错改错不为错呀!”宋学良说:“我虽然有些不对,可是我从来也没有为我个人打算过,我哪一件工作不是为的大家?”撖力端说:“谁也没有批评你对社会主义不忠心。可是为啥自己一心想办好事,却落了个坏结果,就是工作方法不对头吗?党要求我们处处发扬民主,遇事和大家商量,不专断,不强迫命令,可是你正好打了个颠倒,这还行吗?这样看,你对自己的错误还不够认识。”
第二天,老撖召开了这个队的党小组会,让同志们帮助学良检查。党员李秀兰说:“群众对宋学良提的意见大体上都是对的。宋学良就是太缺乏群众观点了。比如刘永祥原先在山里住着,人家种山里的地,又近又方便,可是宋学良怕人家不好领导,一定把人家调回村里来,结果山里三十多亩地都荒了,你说这损失还不是群众的!”马金标说:“宋学良对社员也不够关心,马体良病了两个月都不去看看,还说人家不上工。这样对待社员,社员还能痛快干活?”大家一个个对宋学良的缺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宋学良如同大梦方醒,他痛哭着说:“原来我的缺点,给大家造成的损失是这样大呀!我一定要纠正这些缺点。我没有什么说的啦,只有今后好好工作,回答大家对我的帮助。”撖力端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这才像党员的样子哪!”
在宋学良对缺点有了比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撖力端召开了社员大会。会上宋学良按照大字报上揭发的事实,一件件向群众作了检讨,承认了错误。这样一来,社员十分满意。曾多次挨过他的批评的马体良说:“说一句良心话,学良的优点还是不少的,只要他能纠正缺点,当队长是顶呱呱的!”
一年多来,宋学良在老撖和党支部的具体帮助下,学会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克服了个人的强迫命令作风。去年耕地时,犁地组进度不快,每犋牲口,一天才犁一亩一分地,要是过去,他保险又耍过几十次态度了。这次,他没有耍态度,为了找出一犋牲口一天犁多少地的合理定额,他赶了一犋牲口,同老农陈怀仁等一起作试验。结果他使的牛,一天能犁一亩半,别人使的牛,一天犁一亩一。他把这情况同犁地组的社员们讨论后,找出了两个原因,一个是喂牲口的同使牲口的合作不够,每天上地很迟;一个是当天安排农活不周到,牲口到了地头,肥堆还没有散开。经过他的帮助,每犋牲口每天都能达到了犁地的定额,提前七天完成了下种计划。凡是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不是同大家研究办法,就是向党支部问计,再不个人主观的决定事情。去年收秋以后,六队的社员想分队里的小豆,宋学良对大家说:“大队以后要多种小豆,准备把咱队这小豆作种籽。咱们还是不分吧,大队好了,咱们也就好了。”经他解释后,大家没有意见了。撖力端也没有放松对宋学良的帮助。每个月都要到六队去看看,问问宋学良在工作上有什么困难没有,有了就帮助他及时解决。有时自己来不及去,或者到外地开会了,也要委托其他支部委员到六队问一下情况。去年一年,第六生产队的生产搞得很出色,粮食产量是全大队最高的,超过原包产24%。这同生产队长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改进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最近的队干部选举会议上,社员们一致选举宋学良继续当他们的队长。社员王金城说:“宋学良的毛病确实改过来了。咱六队还是离不了宋学良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