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两个灌区提供的经验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4
第1版()
专栏:社论

两个灌区提供的经验教训
农业部农田水利局关于房涞涿灌区和白沙灌区的调查材料,有力地说明了加强管理对于巩固和提高水利工程,发挥灌溉效益的重要作用。所有水利工作人员都应该从这里吸取经验教训,把现有水利工程管得更好,用得更好,为争取今年的农业丰收创造条件。
河南的白沙灌区是1955年新建的工程,设备齐全,渠系完整,灌溉面积曾经达到四十多万亩。但是,近两三年来,由于管理制度废弛,渠道失修,建筑物损坏,灌溉面积逐渐缩减到不足十万亩。河北的房涞涿灌区是有三百年历史的老工程,解放前渠系紊乱,灌溉技术落后,受益面积不到八万亩;解放后加强管理,不断整修和扩建,灌溉效益逐年扩大,在去年春旱缺水的情况下,仍然灌溉了四十多万亩次。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工程条件的好坏对灌溉效益的大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绝对的、长期不变的。在灌溉工程建成之初,效益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工程规模的大小、水源的多少和设备的齐缺等条件;在灌溉工程建成以后的长期使用中,工程效益能否持久发挥,以至能否继续增大,那就主要取决于管理工作怎么样了。如果管理得好,如经常进行养护和维修,建立科学的用水排水制度,那就不仅可以巩固工程效益,延长工程寿命,还可以逐步纠正兴建时候的缺陷,提高工程质量,扩大灌溉效益。
水利工程终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风吹日晒,雨淋水冲,坍塌损坏的现象是常有的。如果没有人经常养护,按时维修,时间久了,渠道渗漏淤塞,涵闸斗口失修,必然降低灌溉效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水利工程主要是土木工程,容易损坏也容易修理,只要加强养护,注意维修,就可以不损坏少损坏,损坏了也不难修复。房涞涿灌区工程效益逐年增加,就是一个好例子。
管好水利工程的首要关键,在于实行统一的集中管理。从工程竣工到发挥效益,要进行许多工作,有的是群众性的工作,有的是技术性的工作。一项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受益面积,少则几万亩,多至几十万亩,涉及若干公社甚至几个县。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又很强,因此,在需要用水的时候,大家的紧迫性常常是相同的。在灌溉用水问题上,既有上游下游的矛盾,又有先浇后浇的矛盾,必须集中管理,合理安排,才能解决这些矛盾,有秩序、有计划地进行灌溉活动。也只有集中管理,才能统一部署经常的养护和维修。任何水利工程,都应该实行集中的统一管理,以便在维修养护和水量调配等方面统一指挥,协调步骤,保证水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专管机构的集中管理必须与群众性的管理相结合,才能把管理工作真正做好。如果只有专业管理机构,而缺乏健全的群众性的民主管理组织,管理工作只能集中在主要建筑物上,而无法进行普遍的维修养护。房涞涿灌区在这方面提供了比较成功的经验。这个灌区既有管理委员会,又有群众性的民主管理组织——渠道代表会,管委会的委员从用水单位选举产生,他们既是用水单位参加灌区管理的代表,又是灌区担任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联系群众,依靠他们推动工作,一举两得,上下称便。这个灌区还有相对固定的浇地队的组织,这对保证浇地很有作用。有些灌区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化,浇地队员常年脱产,浪费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生产。也有的地方根本不设浇地队,水到地头,临时派人,不但影响浇地质量,而且多占用劳力。最好的办法是固定专人,固定地段,固定渠口,水来浇地,水过务农,同时负担这一地段工程的养护,这样既有专人负责,又不影响农业生产。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行动统一,步调一致,也是房涞涿灌区的一项好经验。规章制度是行动的准绳,没有人人共同遵守的制度,就没有良好的秩序。一切灌区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几年来的经验,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工程养护维修制度,计划用水制度等。我国发展水利事业有几千年的历史,前人为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很多良好的制度,如工程岁修就是其中的一条。对较大的防洪工程,汛前汛后要维修;一般的灌溉工程,浇水前也要维修,临时损坏要及时养护;在利用地下水的井泉地带,一年要几次掏淤。这些好制度应当坚持,不要轻易改变。如果确已需要修改,必须经过群众讨论,建立新制度以后,才能废弃旧制度,以免前后脱节,造成混乱。
几年来,各地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对抗御旱涝灾害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些地区由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以致一些新建工程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使所有水利工程在争取今年好收成的全民运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家都应该像房涞涿灌区那样,依靠广大群众,健全管理机构,加强集中的管理,建立规章制度,把新建的和旧有的水利工程管得更好,用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