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石河子农场职工冒严寒修渠道扩大生产 在沼泽地建成粮棉基地去年每个劳力交商品粮二千多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4
第2版()
专栏:

石河子农场职工冒严寒修渠道扩大生产
在沼泽地建成粮棉基地去年每个劳力交商品粮二千多斤
本报乌鲁木齐23日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总场职工,六年来,把玛纳斯河中游一带的沼泽地建成生产粮食、棉花和甜菜的商品基地。1961年,这个拥有二十一万亩土地的机械化农场,平均每个劳动力为国家上交商品粮二千六百一十八斤,籽棉四百多斤,甜菜四千二百三十斤。全场交售的商品粮总数比1960年增加四倍。目前,石河子总场数千名职工正冒着风雪严寒,挖开冰冻盈尺的土层,修建排水渠道和桥梁涵洞,争取再扩大种植面积一万二千多亩。
石河子总场位于玛纳斯河西岸。这一带由于天山融雪渗入地下,泉眼众多,形成了芦苇杂草丛生的二十五万亩沼泽地带。
石河子总场职工开垦这片沼泽地的过程,是一部克服困难的英雄诗篇。1956年,总场派遣了一支生产能手和战争时期的侦察兵组成的勘测设计队伍,进入了这片沼泽地带。他们带着干粮、标杆、望远镜、指南针,日夜战斗在这里。勘测设计工作完成后,部队又派农田水利建设部队,来到这里排除地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
在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指导下,石河子农场改造沼泽地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六年。为了排出地面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上万名职工在二十一万亩沼泽地上,挖开的大、中、小型排水渠道五百九十多公里,修建大小涵洞三百八十多座,使千百年来东流西窜的泉水,通过人工河渠流进新建的两座大水库,为灌溉下游农田提供了条件。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职工们又在地势低洼、泉眼众多、积水难排的地区,挖了几千条总长一千一百多公里的暗沟,埋下了几十万个用柳条编织成的“涵管”。
沼泽地带不便于拖拉机等大型农具操作。总场挑选了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拖拉机手来到这里。人们集思广益,不断改进作业技术,创造出先纵横耙,再用开垦灌木林地的犁耕翻,使开出的荒地符合耕种要求。
沼泽地带春天解冻迟,地面泥泞,经常因此错过了播种期;播种后因土地低温潮湿,禾苗根部容易腐烂;特别是杂草丛生,不利禾苗生长。职工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战胜低温、潮湿与草荒的办法。为了适时播种,他们逐年扩大秋耕面积,春季化雪前,又采取耱雪、撒沙、施肥等办法,加速积雪溶化;地干一块,播一块;出苗以后,勤松土、晒垅,提高地温,促苗生长。由于辛勤劳动,见草就锄,草害大大减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