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方向明确 斗志昂扬 抓住关键 萧家山大队粮食有余林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5
第2版()
专栏:

方向明确 斗志昂扬 抓住关键
萧家山大队粮食有余林牧发展
本报兰州24日电 穷山区怎样变成富裕山区?甘肃武都县碾坝公社萧家山大队创造了这方面的经验。
萧家山位于陇南山区东部,是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苦地方。天阴多雨,地势陡斜,土质瘠薄,是发展生产的障碍。但是,这里森林茂密、牧草丰美,为开发山区经济准备了取之不尽的资源。
历来,这苦寒山区的面貌没有什么改变。解放后,农民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生产仍然不敷消费,每年都需要国家供应一部分粮食。合作化以后,人们迫切要求摆脱这种困境。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萧家山的农民首先抓住粮食生产这个关键。解决了粮食问题,才能在山区站稳脚跟,才能全面发展山区林、牧、副各业生产。发展粮食生产,在这里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依靠集体力量,他们把可以垦种的山地里的石头一块块地搬走,撒土铺地,在死水坑上铺土作地,就这样把以前人们称作“耕地展不开牛腰”的零散地块,成片接连起来了。为了排涝护土,人们在山坳[ào]和沟坎里,挖了水平沟和渗水坑,在每块地边上用碎石混合泥土垒起了围水堰。到公社化后的第二年,这里嶙峋[lín-xún]起伏的四方山、马家地、关地、保家湾、对场坡、里坡的田地基本上形成了水不冲田、泥不下沟的梯田。解放前这里施肥量每亩最多五百斤,合作化时期是两千斤,最近几年增加到四、五千斤,肥料质量也比过去好,加上土地耕翻次数增加,以及播种及时,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1955年的一百四十七斤半,增加到1960年的二百二十六斤。过去这里有些地方不能种植玉米,现在由于土壤熟化过程加快,可以大面积种植了。去年,萧家山大队虽然遭受了十一年未有的雨涝灾害,但条件不同了,加上社员千方百计抢救,粮食生产还是一个收成较好的年份。最近几年来,每年向国家交售十万斤左右的商品粮。
农业发展,为开发山区资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森林里的党参、白芍、冬花、羌活等药材,野生淀粉、野生纤维和毛竹、木材等也被采集出来了。
由于合理抚养森林、规划了草山草坡,全队大家畜已由合作化时期的一百四十六头。增加到目前的二百二十头。猪、羊原来很少,现有五百三十多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