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红色草原牧场的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6
第2版()
专栏:黑龙江通讯

红色草原牧场的成长
李绍华
在广阔富饶的松嫩平原的中心,有一处综合性的大牧场,这就是国营红色草原牧场。在这里,到处是望不到边的草原,数不尽的奶牛、骏马、绵羊、肥猪……。冬天,茫茫大地,铺上了厚厚的白雪,草原上仍然驰骋着剽悍健壮的骏马,在阳光和雪光的映照下,它们锦缎般的皮毛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在那万物复苏、嫩绿鹅黄的春天,远看草天相接的地方,浮动着片片的白云。那是牧场的羊群漫游在绿色的草原上。夏天,浓荫蔽日,草原上盛开着山丹花、铁线莲等鲜艳夺目的花朵。万花丛中,人们可以看到一群群黑白花和黄白花的奶牛,它们给美丽的草原增添了无限生机。
荒原建成畜牧生产基地
冬去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草原牧场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现在,牧场共有三百万亩土地,耕种着三十八万五千亩田地,养育着六千七百六十九头奶牛,七千九百零六匹骏马,一万三千五百四十只绵羊,以及大量的黄牛、猪、鸡等等。一年能产一千六百三十三万多斤奶,十万八千九百斤毛,大量的肉、蛋和皮张,成为国家重要的畜牧生产基地。同时,这个牧场还推广了大批的优良种畜。大跃进以来,共推广了奶牛七千九百八十二头,骏马四百七十九匹,绵羊九千五百二十一只。这些种畜不仅推广到本省的大部分市县,而且远到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西藏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为祖国牲畜的繁殖改良工作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经历了艰苦的岁月
十四年前,解放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党就派出了自己的儿女,来到这牧草丛生、獐狍出没的地方,建立牧场。当时耕地不过一千一百亩,奶牛一百六十六头,本地马二百零四匹,本地羊九百九十四只。不仅如此,而且牲畜质量不好,疫病严重,结核、流产、鼻疽等疫病相当普遍。当时,平均每百头中就有五十头牛、二十匹马、二十只羊得这些病。但是,牧场职工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发出了“事在人为,畜在人养”的豪言壮语,下决心尽一切努力把牲畜养好,大力开展了牲畜疫病的防治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不但消灭了炭疽、羊痘、猪、鸡瘟等急性传染病,而且基本控制了严重危害牲畜健康的慢性病。奶牛结核由过去的23.4%降到0.9%,绵羊流产由22.4%降到1.19%,马匹鼻疽由20.5%降到0.32%。并且培育出大量适应草原地区饲养类型的优良后代:黑龙江奶牛、黑龙江草原牛、黑龙江挽马、东北细毛羊。
一手抓牧业一手抓农业
随着畜牧业的飞速发展,需要的饲料数量愈来愈大,这使牧场干部从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实行农牧并举的方针,在牧场内部建立饲料基地。因此,从1958年以来,牧场就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注意了发展农业的工作。四年来,共开垦荒地二十五万五千亩,播种面积达三十八万五千亩,比1957年扩大了79%。由于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充分发挥人力、畜力和机械的作用,逐步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1961年早春天旱,播种困难,入秋以后又是内涝,牧场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体职工鼓足干劲和困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二千二百七十六万斤,相当于1960年的水平,比1957年增长了20%,从而使口粮、饲料的自给程度由1957年的50%提高到68%。
先进人物不断涌现
在和困难作斗争的曲折过程中,牧场的农牧业生产有了发展,广大职工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人物也在不断成长。仅仅从大跃进的1958年以来,在各项工作和生产劳动中,就涌现出一千零十四名五好职工,九十四名五好干部,成为广大群众学习的榜样。
银浪羊场的老标兵、共产党员崔万成,已经养了十多年的羊了,无论是风雪严寒,还是烈日当空,他都是从早到晚细心地照料着羊群,给它们修补畜舍、打扫场圈、领着放牧。为了使羊长得更加健壮,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种南瓜给羊吃。在他精心饲养下,种羊个个健壮,精液良好。八八一一号种羊在一个配种季节内竟配了一千只母羊,创造了高产纪录。崔万成不仅养羊非常尽心,对国家财产也很爱护,在放牧中,树枝偶尔挂脱了一点羊毛,他也把它拾起来保存好,集中起来交给国家。
星火牛场的饲养员、老标兵王德成,在养牛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1956年冬天,领导上调他担任产房犊[dú]牛的饲养工作。所谓产房犊牛,就是刚生下来到七天“满月”的小牛犊。这些小动物很娇嫩,经不得风吹雨打,见不得骤冷骤热。当时犊牛的健康情况不好,平均每百头就有九十头闹下痢和脐带炎。王德成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对小牛犊的饲养特别精心,苦苦钻研,终于找到了养好犊牛的一套经验。从1957年以来,他一个人先后饲养了二千三百二十四头产房犊牛,除了一头由于急性抽风来不及挽救外,其余的都长得活泼健壮。
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
几年来,红色草原牧场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广大职工、干部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他们感到牧场工作中还有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农业生产搞得不够好,口粮、饲料不能完全自给;农牧业劳力安排在大忙季节有很大矛盾;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他们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为夺取新的胜利而奋勇前进。(附图片)
黑龙江省红色草原牧场,担负着培育适合当地放牧、产奶多的黑白花奶牛任务。这是该场星火奶牛场牛群
新华社记者 刘志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