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善用其长,不可过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2-01-26
第6版()
专栏:读书随笔

“善用其长,不可过火”
包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ài]。”这已是经常听见,而且经常应用在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方面的广泛的“兵法”了。读梅兰芳同志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上有“善用其长,不可过火。”八个字(第一集,196页),越琢磨越觉得深刻,与前句有异“语”同工之妙,真可说是艺术表演上的重要“兵法”。
梅兰芳同志为了讲解这八个字,在书中引用了金秀山老先生的几句话,他说:
“……演员在台上的玩艺儿,本来也应该留些有余不尽的意味。如果你老用浊劲乱喊,听的人听腻了,也分不出哪一句是你在那里卖力,那么这个劲头不是白费的吗?你要知道每一个演员都有他的长处,也准有他的短处。你得会躲开自己的短处,让观众瞧不出来。譬如瞧自己的武工不好,就少打几下。嗓子不够,就少贴唱工戏。人家在这一点上耍彩,我就另找俏头,找着了俏头,还不能老是拿它使出来。……”
下面接着又列举了一段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从前有一位票友,人家管他叫‘灯笼王’,是专学程大老板的。有一天登台表演‘文昭关’,使了一个大老板的腔,台底下叫了他一个满堂好,都说真像大老板唱的。他在台上高了兴,一会儿又把这腔使上,台底下已经够腻味的了。他还不知趣,第三次再用这个腔,观众在这儿可都沉不住气了,来了个敞笑说‘大老板的好腔,每出戏里只用一次的’。说完,纷纷离座,就开了闸”。
这一席话,真是既生动又深刻地揭示了“善用其长,不可过火”的玄奥。
我很喜欢听唱歌,但是相比之下,某些用西洋发声法歌唱的演员却往往不能使我听而无憾。有的女高音演员本来嗓子很好,颤音也很美。但是在一首歌里从头到尾拼足了“浊劲”,“一颤到底”,结果不但听不出“抑扬顿挫”,哪里是“彩”,而且连一个字也听不清,几乎成了一课颤音练习,岂不就是没有“善用其长”,而且“过火”了么?表演家首先要“知己”,“躲开自己的短处”(躲开自己的短处,自然仍嫌不够,还要进一步克服自己的短处),然后要“知彼”,了解听众的要求,“另找俏头”。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就能在表演上“各尽所长”,而不至于听谁唱都差不多了。
读前辈艺术家所写的艺术上的“兵法”,对我们是极有启发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